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俊明

作品数:59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细胞
  • 11篇病理
  • 10篇烧伤
  • 10篇免疫
  • 9篇内毒
  • 9篇内毒素
  • 8篇皮肤
  • 6篇毒素血症
  • 6篇血症
  • 6篇肿瘤
  • 6篇内毒素血症
  • 5篇蛋白
  • 5篇受体
  • 5篇组织化学
  • 5篇腺癌
  • 5篇枯否细胞
  • 4篇肉瘤
  • 4篇乳腺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34篇广州军区武汉...
  • 19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三七...

作者

  • 59篇冯俊明
  • 13篇刘友生
  • 11篇陈昕薇
  • 10篇梁励玮
  • 10篇史景泉
  • 10篇晏洪波
  • 10篇任勇
  • 8篇齐曼丽
  • 6篇王晓东
  • 5篇辛榕
  • 5篇张晶
  • 5篇张鹏
  • 4篇殷育松
  • 4篇夏培元
  • 4篇肖光夏
  • 4篇王琼
  • 4篇章容
  • 4篇阎晓初
  • 4篇熊丽蓉
  • 4篇秦孝建

传媒

  • 13篇华南国防医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07
  • 2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5篇1997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鼻腔、腮腺、口腔、眼眶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肿瘤直径1.5~25.0cm,大部分边界清楚,表面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细胞质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制状、漩涡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瘤细胞可分布于其间,间质部分玻璃样及黏液变性,散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8例,CD34阳性7例,bcl-2阳性6例,CD99阳性7例,SMA阳性4例,S-100阳性1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大多数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化能做出准确诊断,少数有低度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谢文全郭德玉阎晓初孙慧勤冯俊明章容辛榕于冬梅柳凤轩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34BCL-2
甲状腺髓样癌8例病理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组织学改变、特殊染色和免疫表型等病理学特点。方法在回顾性分析8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基础上,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均以颈部包块就诊,2例伴有疼痛。发病年龄19~71岁(平均47.1岁)。本组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性,肿瘤最大直径5cm,最小直径2cm,合并乳头状癌1例,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例有血管浸润;8例肿瘤间质刚果红染色均(+);免疫组化:降钙素(calcitionin,CT)、嗜铬素(chromogranin A,CgA)、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等8例均阳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阳性6例、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TTF-1)阳性4例、Vim阳性3例、S100和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均为阴性。结论 MTC具有多向分化和产生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的特点,其诊断(尤其是冰冻切片)有时比较困难,依赖于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等,其中CT和刚果红染色在该肿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冯俊明陈昕薇夏琴荣孪君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47例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47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15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本组患者男31例,女16例,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52岁。32例黑色素瘤均由病理组织学直接诊断,15例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辅助确诊。结论黑色素瘤具有黑色素细胞的某些临床和病理特点,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其中Vim和CEA、Ki-67和P53、Bcl-2和P16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HMB45和Cyclin D1、Melan A和S-100、PCK和EMA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齐曼丽冯俊明任勇梁励玮张鹏陈昕薇
关键词:黑色素瘤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
鼠双微体2与核糖体蛋白L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胃癌中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与核糖体蛋白L23(ribosomal protein L23,RPL23)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初步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胃癌旁正常组织中MDM2和RPL23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他们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患者生存时间的联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DM2表达阳性率与癌旁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增高(62.2%vs 40.0%,P<0.05),而RPL23蛋白表达显著性降低(30.0%vs 63.3%,P<0.05).MDM2和RPL23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MDM2高表达和RPL23低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入侵深度、肿瘤的大小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RPL23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两者的信号通路或许可作为胃癌预后的标志和新型治疗靶标.
蒋雨薇张志敏冯俊明张鹏杨波赵勇王伟星章必成饶智国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内毒素激活大鼠枯否细胞及其对肝细胞损害机制的研究
目前,关于mcd14在参与lps激活骨髓源性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的作用已有一些研究报道.研究表明mcd14在低浓度lps激活巨噬细胞中是必需的;枯否氏细胞(kc)是体内最大的组织巨噬细胞群,由于其所处位置...
冯俊明
关键词:细胞原代培养枯否细胞肝细胞MCD14反转录PCR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供肝零时相活检组织学特征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供肝零时相活检病理学改变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寻找预示并发症发生的早期形态学指标,为临床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91例肝移植术中零时相活检标本,经常规病理制片,HE染色,利用双盲法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91例供肝有40例(44.0%)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和胆道并发症的概率及出现晚期或持续性保存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无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的供肝(P〈0.05)。中央型坏死和细胞凋亡程度较重时排斥反应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均显著高于程度较轻的供肝(P〈0.05)。汇管区炎症较重的供肝术后出现晚期或持续性保存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汇管区炎症较轻的供肝(P=0.021)。结论供肝术中灌注后零时相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术后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程龙阎晓初冯俊明章容段光杰
关键词:活检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
读片窗答案
2013年
术前影像学拟诊右下腹回肠末端结节,考虑间质瘤。手术及病理距回盲部约20mm处小肠间形成粘连带,并可见一大小约3cm×2cm的肿物;余小肠、结肠等探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程少容陈信坚王鹰黄文才孙志强阳昱恒赵林曾晓华冯俊明
关键词:读片窗答案回肠末端右下腹间质瘤粘连带回盲部
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株nor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其耐药性变化
2011年
目的探讨norA基因在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敲除株并测定其对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结果成功构建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株的norA基因敲除菌株,且其MIC值均有一定程度下降。结论 nor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中起一定的作用。
冯俊明夏培元肖光夏秦孝建熊丽蓉
关键词:基因敲除耐药最小抑菌浓度
皮肤Rosai-Dorfman病1例
2013年
患者男,45岁。因右腹部斑块10年,近4个月增大并出现结节于2011年8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斑块,无瘙痒及疼痛感,稍高出皮面。4个月前斑块上出现数个结节,呈暗红色,逐渐增大、融合,皮疹未累及其他部位。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既往体健,无结核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张晶冯俊明晏洪波黄长征
关键词:ROSAI-DORFMAN病皮肤
皮肤Rosai-Dorfman病1例
张晶冯俊明晏洪波黄长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