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中尿酸和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尿酸、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清中尿酸、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并选取138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高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 刘娟陈良光
-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ACS患者6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4例;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作比较,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抽取各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s-CR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健康体检者血中的含量分别是(20.32±14.42)、(5.48±4.92)、(1.09±1.53)和(0.08±0.12)mg.L-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含量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hs-CRP含量在ACS患者血中显著增高,可作为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 刘娟任洁陈丽琴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
-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降低LDL和升高HDL是防治未发和再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本文讨论LD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性和HDL的保护作用、目前调节血脂的各种药物和措施、以及治疗所要达到的血脂目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肥,戒烟,多体力活动是基本措施;药物以综合用他汀加缓释烟酸及MK-0524,有互补和协同作用,既降LDL又升HDL,可减少药量及其副作用,而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的一项首选。
- 陈良光刘娟
- 关键词: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他汀
- Bcl-2蛋白在体外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细胞退化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在体外水平探讨抗凋亡蛋白Bcl-2在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所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样神经细胞损伤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作为体外神经细胞研究材料,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重组质粒PcDNA3-bcl-2的细胞克隆,以Western印迹鉴定外源性Bcl-2蛋白的表达,MTT还原法检测细胞活力,DNA荧光染料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G418筛选出重组质粒PcDNA3-bcl-2和空质粒PcDNA3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前者高表达Bcl-2蛋白,而后者不表达该蛋白;用250nmol/L经典促凋亡剂星形孢菌素分别处理稳定转染PcDNA3-bcl-2和PcDNA3的细胞24h,前者的细胞活力(92.5%±8.6%)显著高于后者(65.1%±7.2%)(P<0.01),前者的细胞凋亡率(10.0%±1.5%)显著低于后者(38.1%±4.7%)(P<0.01);用80nmol/L冈田酸分别处理稳定转染PcDNA3-bcl-2和PcDNA3的细胞24h,前者的细胞活力(78.7%±6.4%)显著高于后者(59.2%±5.1%)(P<0.05),前者的细胞凋亡率(27.2%±3.0%)显著低于后者(46.6%±5.2%)(P<0.05)。结论体外神经细胞中外源性高表达的Bcl-2蛋白能显著抑制冈田酸所致细胞损伤,在AD样神经细胞损伤中有保护作用。
- 陈丽琴刘娟
- 关键词:BCL-2蛋白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细胞蛋白磷酸酶抑制剂转染
- P-选择素和白介素-18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相关表达
- 2010年
- 目的:检测P-选择素(CD62P)和白介素-18(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D62P和IL-18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斑块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5例尸检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冠脉中CD62P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CD62P表达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表达水平增高时,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增多;IL-18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胞浆中,CD62P表达增高时,IL-18表达也增高,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并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CD62P和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并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二者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关联的炎症因子。
- 刘娟魏俊香陈丽琴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选择素白介素-1
-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105例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及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05例按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组,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5例中冠脉造影检查阳性86例,阳性率为81.9%;造影前心电图异常63例中有56例诊断为冠心病,心电图正常42例中有30例诊断冠心病;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敏感度为65.1%,特异度为63.2%。结论仅凭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危险因素等综合考虑。
- 刘娟任洁夏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冠心病
- 奥扎格雷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陈良光刘娟任洁
-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
- 双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了解双室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顽固性心衰经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安装埋藏式三腔双室人工心脏起搏器,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13例安装三腔双室起搏器后临床症状好转,EF提高15%~34%。结论三腔双室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 任洁刘娟王智勇赵沁
-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双室起搏
- 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斑块稳定性有关被引量:25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4例冠状动脉组织蜡块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SmartScape图像分析系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脂核面积和纤维帽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将其分为正常血管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斑块脂核面积和纤维帽厚度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血管中白细胞介素6和18无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无表达或极少量表达;在不稳定斑块组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尤其是在纤维帽的肩部和脂质核心。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具有相关性,且各因子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白细胞介素6和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且它们之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检测这些因子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冠心病危险事件的发生。
- 刘娟陈丽琴苏秀兰陈良光李时荣
-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
- 心房颤动的治疗
- 2007年
- 任洁赵沁刘娟陈良光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