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存志

作品数:255 被引量:2,020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5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1篇针刺
  • 60篇针灸
  • 49篇痴呆
  • 32篇血管
  • 20篇血管性痴呆
  • 17篇多发
  • 17篇针刺治疗
  • 17篇针灸疗法
  • 17篇疗效
  • 17篇灸疗
  • 17篇灸疗法
  • 16篇灸治
  • 15篇针灸治疗
  • 13篇关节
  • 12篇综合征
  • 12篇关节炎
  • 10篇膝骨
  • 10篇膝骨关节
  • 9篇随机对照试验
  • 8篇电针

机构

  • 139篇首都医科大学...
  • 99篇北京中医药大...
  • 88篇天津中医药大...
  • 32篇山东中医药大...
  • 17篇天津中医学院
  • 10篇中国中医科学...
  • 9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河北中医学院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市羊坊店...
  • 2篇北京市隆福医...

作者

  • 254篇刘存志
  • 61篇石广霞
  • 42篇韩景献
  • 37篇于建春
  • 24篇王麟鹏
  • 17篇王雪蕊
  • 15篇李倩倩
  • 13篇张雪竹
  • 13篇杨静雯
  • 12篇王丽琼
  • 12篇马思明
  • 9篇王彤
  • 9篇韩丽丽
  • 9篇张帅
  • 8篇朱江
  • 8篇张娜
  • 8篇彭应梅
  • 8篇周平
  • 8篇林璐璐
  • 7篇张娜

传媒

  • 31篇中华中医药杂...
  • 24篇中国针灸
  • 13篇中医杂志
  • 11篇针刺研究
  • 9篇中国中医药信...
  • 8篇上海针灸杂志
  • 6篇国际老年医学...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5篇时珍国医国药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World ...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医药学刊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中华老年多器...
  • 4篇北京中医药
  • 3篇中国中医急症
  • 3篇实用心脑肺血...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5
  • 12篇2024
  • 18篇2023
  • 14篇2022
  • 9篇2021
  • 21篇2020
  • 14篇2019
  • 7篇2018
  • 15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20篇2013
  • 10篇2012
  • 10篇2011
  • 12篇2010
  • 15篇2009
  • 9篇2008
  • 11篇2006
  • 11篇2005
2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束核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中的作用与机制
2025年
孤束核是一般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上的第一级中继站。孤束核与脊髓、脑干内神经核团以及脑干以上中枢内的神经核团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这种复杂联系奠定了孤束核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针灸对胃肠伤害性传入的调控;针灸对胃肠黏膜的保护;针灸对胃肠运动的调节。目前研究表明,孤束核至少在如下几个神经环路中参与了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1)针灸信号(穴位)-内脏感觉-共同汇聚于孤束核;(2)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脊髓背角通路;(3)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脑干内脏运动核-交感传出通路;(4)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传出通路;(5)针灸信号(穴位)-中缝大核-孤束核通路。但孤束核参与的这些不同的环路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的,目前的研究尚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有待于学术界从系统科学角度的深入探索。
陈碧玮陈少宗景向红张海燕刘存志
关键词:孤束核针灸疗法胃肠神经环路
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范浩黄金汪露林璐璐杨静雯刘存志
关键词:针刺太冲穴人迎穴自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κB和Iκ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κB和I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多发梗塞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针刺处理3周后,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海马NF-κB和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NF-κB及I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同时,针刺组大鼠海马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针刺能够增强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F-κB、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改善痴呆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
刘存志石广霞管莉萍李祖光杨肖敏
关键词:针刺多发梗塞性痴呆核转录因子-ΚB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与未来设计思路被引量:31
2019年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1]。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治疗方法简便、见效快、效力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缺血、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已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目前有关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逐年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存志
关键词:非药物疗法心血管疾病循证医学证据心肌缺血针灸治疗
针刺干预主观认知功能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和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6例SCD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8例。针刺治疗组在相关腧穴进行针刺操作,每周2次,共12周。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观察脑区功能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能显著改善SCD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P<0.05)。fMRI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组能够降低前额叶皮层ReHo值,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结论:针刺通过减弱SCD患者前额叶皮层的异常活动,发挥对SC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张娜张娜周平王旭石广霞王丽琼刘存志
关键词:针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相关脑区一氧化氮影响的基础研究
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VD)的最主要类型,是在脑血管病变基础上,由一次多灶或多次脑梗死造成的痴呆。该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世界人口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MID正日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
刘存志于建春王彤韩景献
关键词: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变血管性痴呆一氧化氮合酶
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规律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刘存志
关键词:腧穴配伍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脏腑病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对MID模型大鼠脑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随着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加,运用缺血性痴呆模型大鼠对其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用Clark氧电极法对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酶Ⅰ、Ⅱ、Ⅳ及Ⅲ态、Ⅳ态呼吸进行测定。 方法:建...
吴帮启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
关键词:脑组织线粒体呼吸链
基于身形理论的腧穴配伍规律探讨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通过对脏腑病、经络病、相类病症腧穴配伍及特殊腧穴配伍与人体身形部位关系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别病症的腧穴配伍呈现一定的身形分布规律;特殊腧穴配伍,其彼此之间也显示出身形部位的一致或对应关系。身形理论研究为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及探寻更多“有效刺激”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并可充实、完善既有的针灸理论体系。
刘兵刘存志
关键词:身形腧穴配伍配穴针刺效应针灸理论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雪蕊杨静雯姬彩硕马思明刘存志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