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懿
- 作品数:56 被引量:36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3
- 2011年
-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MSCTE)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IBD患者的病史资料,总结其MSCTE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CD)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16例。CD患者中,25例MSCTE有阳性发现,最常见的为肠道管壁增厚(21例,72.4%)及肠周间隙模糊伴渗出(9例,31.0%);发现病变的部位以回盲部及末端回肠最多(44.8%);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有15例(51.7%),前者发现空肠病变部位而后者无法发现的有10例(34.5%)。UC患者中,只有6例MSCTE有阳性发现,其中肠道管壁增厚亦最多见(5例,31.3%);发现病变的部位以结肠居多(31.3%);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只有5例(31.3%),而后者发现病变部位而前者未发现的却有11例(68.7%)。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对于CD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通过发现小肠可能的病灶来弥补常规结肠镜检查的不足。MSCTE对于UC的诊断价值有限。
- 岳文杰董乐刘懿钟良蒋义斌刘杰
- 关键词: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 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中促炎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以及信号传道通路P38MAPK、磷酸化P38MAPK、c-fos、c-jun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18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A)、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B)及干预(C)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C组小鼠饮用5%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C组小鼠在造模开始的同时,腹腔内注射TLR4mAb,观察其干预作用。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学炎症损伤评分(HPS),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NF-αmRNA、IFN-γmRNA、IL-1βmRNA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结肠黏膜P38MAPK、磷酸化P38MAPK、c-fos、c-jun蛋白表达。结果①造模第8天,B组的DAI明显高于A、C组(P值均<0.01),A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予TLR4mAb干预1周后,HPS明显小于B组(P<0.01),而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TNF-αmRNA、IFN一γmRNA和IL-1βmRNA均显著高于A和C组(P值均<0.01),而后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B组的P38MAPK蛋白、c-ju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组(P值均<0.01)和C组(P值分别<0.01和0.05),后两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间磷酸化P38MAPK、c-fos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LR4mAb可能通过抑制TLR4-P38MAPK-c-fos/c-jun信息传导通路,降低信号传导通路中P38MAPK、c-jun蛋白的表达,下调小鼠结肠黏膜促炎因子TNF-αmRNA、IFN-γmRNA、IL-1β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 刘懿张志军王磊陈坚孙旭钟良孙大裕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Β
- 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对胃壁细胞及H^+—K^+ATP酶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01年
- 刘懿关明等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急性感染胃壁细胞
- TLR4mAb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中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探讨TLR4单克隆抗体(toll like receptor4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膜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分为A-E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d;B-E组小鼠仅饮用5%DSS水溶液7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3组干预组小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TLR4mAb腹腔内注射,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4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造模及干预7d后处死小鼠,RT-PCR法检测各组肠黏膜TNF-α、IFN-γ、IL-1β的m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DAI及HPS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干预后低、中、高剂量组DAI和HPS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2)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后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β在小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LR4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 张志军刘懿王磊蒋晓芸陈坚孙旭钟良孙大裕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NF-ΑIFN-ΓIL-1Β
- TGF-β1对胰腺癌细胞BxPC-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下外源性TGF-β1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正常培养的BxPC-3细胞为空白对照,分别采用1.0、2.0、4.0、6.0、8.0ng/mL的TGF-β1干预BxPC-3细胞4d。MTT法观察各组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同时以正常培养的BxPC-3细胞为对照组,以2.0ng/mL的TGF-β1分别干预BxPC-3细胞1~7d,MTT法绘制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另外,以2.0ng/mL的TGF-β1干预培养至第4天时分别采集两组细胞,用FCM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干预组BxPC-3增殖受抑,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2.0ng/mL的TGF-β1干预组的最大生长抑制率为12.5%,出现在第4天;细胞周期阻滞在G1/S期;CyclinD1的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结论外源性TGF-β1可轻度抑制Smad4纯合子缺失的BxPC-3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机制与细胞周期G/S阻滞及Cyclin D1下调有关。
- 钟良陈坚徐近金忱刘懿张群华
- 关键词:胰腺癌TGF-Β1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蛋白D1
- 结肠气囊肿症二例被引量:1
- 2007年
-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5个月余于2004年11月就诊。体格检查: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血、大便常规及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隐血阴性。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门20-30cm及40-50cm处见两段多发囊肿性改变,囊肿大小不等,表面黏膜光滑,距肛门40~50cm肠段囊肿表面充血,部分糜烂,周围黏膜水肿;肝曲见-3mm×3mm小囊肿,表面黏膜光滑(图1,见封二)。诊断:结肠气囊肿症(PCI)。予酪酸菌(商品名米雅BM)调节肠道功能,患者症状稍好转。2005年5月复查结肠镜,镜下未见特殊变化。
- 王磊蒋薇茹张志军刘懿钟良
- 关键词:结肠气囊肿症结肠镜检查黏膜水肿大便隐血移动性浊音CA199
- 便血患者1193例的常见病因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便血患者的常见病因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诊治的1193例便血患者的肠镜或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结果①便血患者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结肠息肉(25.15%),直肠和结肠癌(13.75%),直肠和结肠炎症(10.65%),溃疡性结肠炎(5.11%),憩室病(2.51%),内痔(2.26%),血管发育不良(1.76%)。②结肠息肉(R=0.79,95%CI为0.02~0.06)、直肠和结肠癌(R=0.94,95%CI为0.03~0.05)、憩室(R=0.69,95%CI为0.00~0.02)、血管发育不良(R=0.65,95%CI为0.00~0.02)与年龄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溃疡性结肠炎(R=0.90,95%CI为—0.03~0.01)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直肠和结肠炎症、内痔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结肠和直肠癌与息肉的发生率无显著关联(x^2=0.25,P=0.62)。结论结肠息肉、直肠和结肠癌、直肠和结肠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憩室病、内痔及血管发育不良均为便血的主要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直肠和结肠癌、憩室病及血管发育不良所致出血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而溃疡性结肠炎所致出血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肠和直肠癌发生率与息肉发生率无显著关联。
- 刘懿王磊张志军钱立平钟良
- 关键词:便血结肠镜检查发生率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被引量:6
- 2009年
- 近年来,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随着双气囊电子小肠内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仍需重视。
- 李鹃刘懿
-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胶囊内镜小肠镜
- 结直肠支架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自1991年Dhomoto首次报道使用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直肠狭窄以来,结直肠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结直肠梗阻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结直肠支架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支架根据表面是否覆膜,还可以分为覆膜支架和非覆膜支架两类,覆膜支架可以阻止组织或肿瘤细胞长入,但容易发生移位。支架置入一般需要在X线造影监测和内镜直视配合下进行。支架的输送系统分为经内镜钳道(TTS)方式和非TTS方式两种。目前结直肠支架主要用于恶性结直肠梗阻的姑息治疗和肿瘤切除手术前的过渡,在良性梗阻中也有应用,覆膜支架还可以用于封堵肠道瘘口。结直肠支架置入处理急性梗阻可以避免急诊手术,减少结肠造口,提高生活质量。结直肠支架置入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孔、移位和再梗阻。目前,结直肠支架置入术的真实效果尚未证实。发展新型支架,改善输送系统,规范实施机构的资质,提高内镜医师的经验技术,谨慎合理选择适应证有助于提高结直肠支架置入的疗效。
- 陈涛董乐刘懿
- 关键词:结直肠梗阻梗阻性结直肠癌
- 调节性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调节性T细胞(Treg)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是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的重要因素。Treg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均有可能导致IBD发生。此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Treg细胞在IBD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指导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杭冬云刘懿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调节性T细胞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