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斌

作品数:11 被引量:2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沉积物
  • 5篇滇池
  • 4篇磷形态
  • 4篇洱海
  • 3篇
  • 3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滇池沉积物
  • 2篇通量
  • 2篇内源磷
  • 2篇磷释放
  • 2篇
  • 1篇氮污染
  • 1篇氮污染特征
  • 1篇氮形态
  • 1篇滇池流域
  • 1篇营养化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上覆水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南昌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大连大学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昆明市环境科...
  • 1篇三峡大学

作者

  • 11篇刘文斌
  • 8篇王圣瑞
  • 7篇焦立新
  • 3篇赵海超
  • 2篇何宗健
  • 2篇严红
  • 2篇汪淼
  • 1篇李艳平
  • 1篇张莉
  • 1篇黎睿
  • 1篇肖尚斌
  • 1篇倪兆奎
  • 1篇杨苏文
  • 1篇丁帅
  • 1篇肖焱波
  • 1篇罗洁

传媒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池表层沉积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矿化能力被引量:25
2015年
利用滇池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其不同形态氮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滇池沉积物氮潜在矿化能力及其污染特征,以期揭示滇池沉积物氮污染影响因素及沉积物氮释放风险.结果表明:1滇池全湖表层沉积物总氮(TN)平均含量为3 515.60 mg·kg-1,其中草海北部疏挖区、盘龙江入湖口及海口入湖区域含量较高,宝象河河口疏挖区域TN含量相对较低;总有机氮(TON)含量较高,占TN的85.86%;溶解态无机氮(DIN)含量较低,占TN的14.10%,TON与TN空间分布趋势一致,而DIN则不同;与我国其他湖泊相比,滇池沉积物氮含量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其污染程度仅低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湖泊;2滇池全湖表层沉积物潜在可矿化氮(PMN)平均含量1 154.76 mg·kg-1,占TN的32.90%,潜在释放风险较大;其中草海湖区、外海北部盘龙江入湖口湖区、中部洛龙河和梁王河入湖口湖区及白鱼口湖区显著高于其它湖区;目前滇池p H值有利于其沉积物氮矿化,有机质通过释放NH+4-N影响其沉积物氮矿化;污染较重的水域,滇池上覆水氮浓度受其沉积物氮矿化影响较大,而污染较轻水域,则受影响较小.
孟亚媛王圣瑞焦立新刘文斌肖焱波祖维美徐天敏丁帅丁帅
关键词:氮形态矿化能力滇池表层沉积物
滇池沉积物氮内源负荷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9
2015年
研究了滇池沉积物间隙水氮浓度垂向分布特征,根据Fick扩散定律定量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氮扩散通量,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性总氮(DTN)主要以氨态氮(NH4+-N)形式存在,占其总量的72.30%,其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其次为溶解性有机氮(DON),占其总量的24.59%,其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硝态氮(NO3--N)所占比例较低,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滇池沉积物-水界面NH+-N扩散通量分布范围为12.73~59.74mg/(mLd)[均值30.18mg/(mLd)],全湖年均氨氮释放量为3305.04t,其中草海、外海北部、东北部及南部湖区扩散通量较大,达35mg/(m2·d),全湖呈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湖年均DON释放量为1147.55t,其全湖分布特征与氨氮一致;NO3-N扩散通量分布范围为-2.70~0.27mg/(m2·d)[均值-0.50mg/(m2·d)],总体表现为由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与我国其他湖泊相比,滇池具有较大沉积物氮内负荷,其沉积物-水界面NH4+-N扩散通量较高,对湖泊水体氨氮浓度贡献较大,且其与沉积物总氮、有机质、可交换态氮和可交换态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即滇池沉积物NH4+-N释放主要受其可交换态氮,特别是可交换态中氨氮含量影响;同时,滇池沉积物DON潜在释放风险也较大,且与沉积物C/N有关.
汪淼严红焦立新王圣瑞刘文斌罗洁罗正乾
关键词:滇池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
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分对洱海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影响被引量:25
2014年
研究了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组分及其吸附-释放磷的特征,试图揭示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对沉积物磷吸附-释放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磷释放潜能随着沉积物中有机质(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速率(V释,max)和最大释放量(Q释,max)随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LF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释放平衡时间随活性有机质(AS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磷释放强度随LFOM占TOM比例的增加而减弱.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速率(V吸,max)、最大吸附量(Q吸,max)和吸附效率随沉积物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随T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吸附强度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吸附-解析平衡浓度(EPC0)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释放后再吸附过程中磷释放的Q释,max和再吸附的V吸,max随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TOM含量相当时,则随沉积物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再吸附强度随沉积物中LF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容量随有机质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释放平衡浓度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降低,释放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吸附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增加.
赵海超王圣瑞张莉焦立新李艳平刘文斌
关键词:有机质沉积物
洱海表层沉积物吸附磷特征被引量:20
2011年
试验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吸附磷动力学与等温吸附过程,探讨了总有机质与总钙对沉积物吸附磷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洱海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可分为2个阶段,即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快速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0.5 h内,而慢速吸附阶段主要发生在0.5~5 h,所有沉积物均在5 h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②不同采样点沉积物对磷的Qmax(最大吸附容量,为904.60~1 420.34 mgkg)及MBC(最大缓冲容量,为477.33~2 300.95 Lkg)均以西岸沉积物明显高于东岸,但其EPC0(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015~0.068 mgL)则相反.③沉积物总有机质和总钙含量与其Qmax和Vmax(最大吸附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EPC0呈显著负相关.④洱海表层沉积物吸附磷参数Vmax和Qmax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而参数EPC0较低.因此,洱海沉积物释放风险较大但现今释放量较小,与洱海沉积物总有机质和总钙含量较高有关.
何宗健刘文斌王圣瑞焦立新赵海超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吸附速率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被引量:49
2015年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ω(TP)为(1256±621)mg/kg,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601±76)mg/kg];前者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结合态磷(HCl-P)为主,主要受水土流失等影响,湖泊较高的矿化度易于磷埋藏,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17~1.07mg/(m2·d),对湖泊富营养的贡献较小;而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沉积物磷形态以可还原态磷(BD-P)等形态为主,主要由面源及浮游植物生长调控,其中可移动磷(Mobile-P,除残渣态磷(Res-P)和HCl-P以外的所有形态磷之和)相对含量占ω(TP)的60.60%,约为云南高原湖泊的2倍,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002~1.32mg/(m2·d),对湖泊富营养化贡献较大.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应该加强流域面源污染等外源治理,修复退化水生植被,而在云南高原湖泊则应重点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施行农田最佳施肥等措施.
黎睿王圣瑞肖尚斌焦立新刘文斌倪兆奎
关键词:磷形态内源磷负荷湖泊沉积物
滇池表层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为研究滇池内源污染特征,于2013年在滇池全湖布设36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沉积物中w(NH4+-N)的分布及NH4+-N释放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滇池表层沉积物中w(NH4+-N)为155.8~667.8 mg/kg,平均值为333.7mg/kg,湖心区域最高.0~5 min内NH4+-N释放速率最大,可达到3.34~42.31 mg/(kg·min);5 min后NH4+-N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并在120 min左右基本达到释放平衡.沉积物中NH4+-N的释放潜能为17 147~34 163 mg/kg,NH4+-N释放量随着水土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滇池大部分区域NH4+-N的释放潜能相对较高,特别是在草海北部以及外海盘龙江河口处.滇池沉积物中NH4+-N释放速率、释放潜能均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与同为高原湖泊的洱海相比,其沉积物中NH4+-N释放速率基本相当,但是NH4+-N释放潜能却远高于洱海,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中NH4+-N具有非常高的释放风险.
邓伟明徐晓梅陈春瑜何佳刘文斌李森
关键词:滇池流域沉积物
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重要内容,其中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磷释放吸附特征及内源磷释放通量研究,可为揭示沉积物-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评估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洱海虽处于富营养化初期,但其...
刘文斌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磷形态内源磷释放
文献传递
赤霉素废水处理工艺的改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改进赤霉素废水处理工艺。[方法]采用"混凝气浮+UASB厌氧+AO+接触氧化+沉淀"的处理工艺。[结果]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级标准。[结论]改造后的工艺处理赤霉素废水效果较好,同时有效地节省了投资,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冲击负荷。
何宗健刘文斌
关键词:混凝气浮
滇池水-沉积物界面磷形态分布及潜在释放特征被引量:38
2015年
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对滇池35个上覆水-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磷释放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表现为:有机磷(OP)(1482.49±1156.82 mg/kg)〉钙结合态磷(Ca-P)(865.54±558.40 mg/kg)〉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Al-P)(463.77±662.18 mg/kg)〉残渣态磷(Res-P)(218.52±83.11 mg/kg)〉可还原态磷(Fe-P)(128.13±101.56 mg/kg)〉弱吸附态磷(NH4Cl-P)(2.26±3.05 mg/kg);滇池上覆水草海总磷浓度处于劣Ⅳ类水平,外海不同湖区总磷浓度介于Ⅳ~Ⅴ类之间;滇池水体中的磷以颗粒态磷含量最高;滇池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是由快反应和慢反应两部分组成.释放过程主要发生在前8 h内;不同区域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量、磷的释放潜力平均值均表现为:草海〉外海北部〉外海南部〉湖心区;滇池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主要由NH4Cl-P、Fe-P、Al-P和OP进行,其中,NH4Cl-P和Fe-P所占比重较大;磷的释放与上覆水中溶解性总磷、溶解态无机磷和溶解态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预示着上覆水中磷的迁移转化更多地受到水-沉积物界面浓度梯度的控制,进一步说明不能以总磷含量来评价湖泊磷素释放的状况,需与磷形态及分布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
何佳陈春瑜邓伟明徐晓梅王圣瑞刘文斌吴雪王丽
关键词:滇池沉积物上覆水磷形态磷释放
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7
2013年
为揭示洱海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源磷负荷状况,研究了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P)为418.71~1 108.34 mgkg,空间分布总体呈中部湖区>南部湖区>北部湖区;w(IP)为302.35~871.00 mgkg,分布趋势与w(TP)相同;w(FeAl-P)为36.22~406.40 mgkg,与w(IP)分布趋势相同;w(Ca-P)为172.34~420.38 mgkg,北部最高;FeAl-P和Ca-P是IP的主要形态.夏季(7月)w(TP)、w(IP)和w(FeAl-P)升高,w(labile-P)(labile-P为弱吸附态磷)和w(FeAl-P)季节性差异显著.沉积物柱状样w(TP)、w(OP)、w(labile-P)和w(RSP)(RSP为可还原态磷)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w(IP)、w(FeAl-P)和w(Ca-P)随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洱海沉积物磷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随水深增加沉积物中w(TP)呈升高趋势,不同形态磷分布受水生生物活动影响较大.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w(TP)高,其中w(IP)及其所占w(TP)的比例较小,磷内源可释放量较低,FeAl-P和RSP等生物可利用磷的质量分数及其占w(TP)的比例较大,释放风险较高.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刘文斌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磷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