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河山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高粱
  • 2篇杂种
  • 2篇栽培
  • 1篇倒伏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种
  • 1篇杂交种产量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研究
  • 1篇生物学
  • 1篇丝黑穗病
  • 1篇综合配套技术
  • 1篇稳定性分析
  • 1篇细胞质
  • 1篇细胞质不育
  • 1篇辽杂10号
  • 1篇恢复系
  • 1篇黑穗病
  • 1篇防御

机构

  • 5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朝阳县农业技...

作者

  • 6篇刘河山
  • 3篇卢庆善
  • 2篇杨晓光
  • 2篇孙贵荒
  • 2篇陈悦
  • 2篇石玉学
  • 2篇张欣
  • 2篇毕文博
  • 2篇袁德法
  • 1篇王忠宇
  • 1篇杨镇
  • 1篇曹嘉颖
  • 1篇杨震
  • 1篇高月亮

传媒

  • 4篇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粱辽杂10号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利用高粱杂种优势技术选育杂交种。该杂交种的不育系7050A为自选系,具有A1、A2两种细胞质,配合力高,抗丝黑穗病,抗倒伏、抗叶病;恢复系9198也为自选系,具有恢复A1、A2细胞质不育性能,一般配合力高、高抗丝黑穗病、...
石玉学杨晓光刘河山杨震邹剑秋孙贵荒陈悦高月亮张欣曹嘉颖
文献传递
高粱区域试验中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1996年
高粱区域试验中杂交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张欣,刘河山,王忠宇(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区域试验是鉴定新品种增产潜力和地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区域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对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及丰产性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类型...
张欣刘河山王忠宇
关键词:杂种稳定性分析
高粱茎秆倒伏及其防御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2
1993年
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80年代以来,我省推广应用了 Tx622A 系统高粱杂交种,如辽杂1号、沈杂4号、铁杂7号、锦杂83等。这批杂交种较 Tx3197A 系统杂交种高产、抗丝黑穗病、籽粒品质优,在高粱生产中发挥过作用。近年来,高粱产区倒伏问题日趋加剧,尤其锦州、锦西地区,由于海风大。
卢庆善刘河山毕文博袁德法黎刚玉张玉珠
关键词:高粱倒伏防御
高粱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刘河山卢庆善毕文
该项研究建立了高梁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栽培模式,并明确了其主效因子是肥料,其次是播期和密度,同时还研究了“高粱优化施肥”等,进一步确证了高粱籽粒产量的数量化结果和高粱茎杆倒伏原因及防倒实用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词:
关键词:栽培技术
高粱高产模式栽培研究被引量:19
1994年
高粱高产模式栽培研究卢庆善,毕文博,刘河山,袁德法(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高粱是辽宁省的主要旱粮作物之一。自80年代以来,一直以Tx622A为母本的杂交种为主栽品种。近年来,由于6A组合在抗性方面的逐渐退化,生产上的栽培管理也不规范,导致产量不高、不稳...
卢庆善毕文博刘河山袁德法胡春波傅国功张绍泽藏玉森张喜儒马金廷
关键词:高粱高产栽培
辽宁省高粱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被引量:4
1992年
高粱是我省重要粮食作物。1986~1989年平均播种面积660.1万亩。占全省粮谷播种面积的16.3%;总产161.6万吨,占粮谷总产的13.5%。产量的高低对全省总产有巨大影响。辽宁是我国高粱主要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占全国高粱播种面积的24.6%,总产占全国高粱总产的31.3%,均居全国第一。平均单产240公斤/亩,比全国高12.3%,其单产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辽宁高粱单产与美国1987年单产292.4公斤/亩相比低18.0%,距先进的高粱生产国生产水平尚有差距。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近年来我省高粱生产出现了新特点:高粱种植面积减少,1952年全省高粱播种面积2302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2%;1962年尚有1435万亩;1972年降至1281万亩;
石玉学陈悦杨晓光刘河山孙贵荒杨镇
关键词:高粱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