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磊 作品数:15 被引量:6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DA封堵器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应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封堵LSA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附3例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诊治的3例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近端破口距LSA开口均小于15 mm,且术前评估确定均非左侧椎动脉优势型,Willis环完整,3例患者进行TEVAR术时均采用PDA封堵器完全封闭LSA。结果 3例手术LSA封堵和TEVAR全部成功,分别随访4个月、7个月、13个月,术后3个月主动脉CTA检查均证实:主动脉形态良好,覆膜支架位置和形态良好,LSA封闭完全,无内漏发生,且患者无头晕、头疼等脑缺血症状,左上肢血压较术前下降20~50 mm Hg,无左上肢严重缺血表现。结论对非左侧椎动脉优势型且Willis环完整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延长锚定区可采用PDA封堵器彻底而安全的封闭LSA,左上肢可很好的耐受LSA封闭,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筛选可降低封闭LSA带来的并发症。 王辉 于振海 王坤 王宾 于剑 史作磊 李光新关键词:左锁骨下动脉 并发症 股动脉损伤的诊疗策略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股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12例患者中3例手术缝合,5例直接放置覆膜支架,4例采用多种介入或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血液循环良好,但有不同程度肢体肿胀,未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本组随访12例,10例术后患肢活动无明显受限,1例足活动受限,1例小腿远端感觉障碍。结论股动脉损伤的救治应遵循迅速诊断、及时救治的原则,介入治疗为股动脉损伤提供了新的诊疗方法。 王坤 于振海 王宾 于剑 王辉 史作磊 李光新关键词:股动脉 腔内修复 覆膜支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2014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至近年的15%~2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LEASO患病率可达15.91%[1]。目前临床上重症的LEASO主要治疗方法是以重建动脉血流通道为目的的旁路手术或介入治疗。 史作磊 王坤 于振海关键词:血管再狭窄 旁路手术 慢性缺血 动脉疾病 EXTREMITY 下肢动脉狭窄 TriVex旋切联合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及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激光闭合联合TriVex旋切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联合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收治的3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激光组(n=120)和剥脱组(n=210)。激光组患者行大隐静脉激光闭合联合TriVex旋切术,剥脱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愈率。结果激光组患者的切口数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剥脱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剥脱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患者皮下血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剥脱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随访率为86.7%(286/330)。286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激光组101例,剥脱组18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激光闭合联合TriVex旋切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均能够达到满意的疗效且效果相当,但激光闭合联合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更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 王宾 于剑 史作磊 王辉 于振海 李光新 王坤关键词:静脉曲张 剥脱术 大隐静脉 血浆内皮素-1及NO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1周及1个月、3个月的血浆ET-1及NO水平的变化。患者术后3个月常规行患肢CTA检查,与术前影像学资料比较,判断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并分析血管再狭窄与血浆ET-1及NO水平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血浆ET-1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h至1周维持在较高水平;CTA检查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36例(40肢),血浆ET-1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个月;而CTA检查发现血管再狭窄者4例(6肢),血浆ET-1术后1个月再次升高,术后3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O水平变化与ET-1相反。结论:ASO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动态监测血浆ET-1及NO水平,对预测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史作磊 王坤 于剑 于振海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管再狭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8.45±9.67 vs 13.89±4.33,P=0.00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张玲玲 于剑 王坤 王宾 王辉 史作磊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HHCY 主髂动脉病变伴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 2017年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病变合并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4例主髂动脉病变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一期处理的6例,即动脉切开取栓加支架植入或加动脉内膜剥脱、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分期手术的8例,即一期行置管溶栓术,二期再行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13例患者经一期或二期手术行主髂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行双侧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未放置支架,所有患者均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既解决了急性缺血,又使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得到充分处理,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中短期随访中,术后3个月支架通畅率92.3%,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76.9%。结论主髂动脉闭塞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病情复杂,进展迅速,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以腔内治疗为主的一期或分期手术,疗效确切,总体来说,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病变伴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于剑 李光新 王坤 王宾 王辉 史作磊 于振海关键词:主髂动脉闭塞 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AngioJet机械吸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评价Angio Jet机械吸栓(PMT)对比导管接触溶栓(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治疗的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MT组(8例)和CDT组(1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MT组:Ⅲ级溶栓6例(75.0%),Ⅱ级溶栓1例(12.5%),Ⅰ级溶栓1例(12.5%);CDT组:Ⅲ级溶栓3例(30.0%),Ⅱ级溶栓4例(40.0%),Ⅰ级溶栓3例(30.0%)。PMT组较CDT组溶栓效果更好(P<0.05),PMT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较CDT组减少(P<0.05)。结论对比单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ngioJet PMT治疗减少了尿激酶的用量,缩短了溶栓治疗时间,具有更好的溶栓效果。 王宾 于振海 王坤 于剑 史作磊 王辉 李光新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C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导管溶栓(C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管外科诊断为DVT行CDT治疗的患者共124例,观察CDT治疗的效果和有无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4例下肢DVT患者行CDT治疗后下肢肿胀等症状均较前有所好转,其中13例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明显改善;共发生并发症9例(7.2%),其中牙龈出血等相关出血并发症3例(2.4%),与CDT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4.8%)。应用尿激酶治疗后,118(95.2%)例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出现一过性升高,停止应用尿激酶或者加用保肝药物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CDT是治疗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可行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史作磊 王坤 王宾 于剑 王辉 于振海 李光新关键词:导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急性肠系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治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疾病所致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收治11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1例。其中有5例行剖腹探查证实肠坏死,行坏死肠段切除术,4例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2例选择保守治疗,总体效果欠佳。2例患者发病1个月内因肠坏死、腹腔感染、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等原有疾病死亡;1例并发短肠综合征。结论肠系膜血管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较短时间即可发生肠坏死,预后极差,而早期诊断是提高早期治疗的关键。 邱昌城 李光新 王宾 王坤 王辉 史作磊 于剑关键词:血管栓塞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