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梅
- 作品数:50 被引量:23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croRNA在人结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谱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人结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iRNA调控结肠癌干细胞向结肠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人结肠癌干细胞和已分化结肠癌细胞中miRNA的表达谱.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种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验证miRNA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应用软件对筛选出的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与已分化结肠癌细胞相比,人结肠癌干细胞中表达上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35个,为:hsa-miR-192,hsa-miR-29b,hsa-miR-215,hsa-miR-194,hsa-miR-33a,hsa-miR-32等;表达下调超过1.5倍的miRNA有11个,为:hsa-miR-93,hsa-miR-1231,hsa-miR-524-3p,hsa-miR-886-3p等.PCR技术验证,与miRNA芯片结果相符合.表达显著上调miRNA的共同靶mRNA有:AFF2、MTF1、RUNDC2C和ZFHX4.表达显著下调miRNA的共同靶mRNA有:ONECUT2、SH3TC2、PTPRT、RNABP10、NR3C1、RGSL1、RNASEL和TANC2.结论: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病,为该病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共同靶基因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结肠癌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作用.
- 邹健于晓峰虞阳张颖史冬梅董洁李天奇刘雪静
- 关键词:微小RNA结肠癌干细胞表达谱
- 70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分析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我院2007年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70例,参照1997年Maria评分标准和《DDW-J2004》方案分别对这些病例进行评分、诊断,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70例患者中,按Maria评分,10~13分(可能为药物性肝病)者24例,14~17分(很可能为药物性肝病)者为46例;按《DDW-J2004》方案评分,6~8分(药物性肝病可能性大)者为59例,3~5分(有可能为药物性肝病)者为11例;肝细胞型63例(90%),胆汁淤积型6例(8.6%),混合型1例(1.4%);引起肝病的可疑药物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草药汤剂、抗甲状腺药、化疗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等。结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多种药物可导致肝脏损伤,所以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 谢敬东谢青王晖史冬梅蔡伟
-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药物
-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23例临床特征分析
- <正>目的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症(HPS)的临床特征,对比HLH-2004.诊断标准,以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中23例因肝功能异常入院最后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体...
- 史冬梅项小刚周慧娟王晖谢青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 文献传递
- 重组干扰素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被引量:37
- 2003年
- 目的 评估干扰素 (IFN) 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研究共入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例 2 89例 ,其中试验组 1 53例 ,对照组 1 36例。分为肝活检组和非肝活检组 2部分。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肝炎常规治疗 ,试验组同时接受rhIFN γ注射 ,对照组不使用IFN γ。IFN γ治疗方案 :1 0 0万IU/支 ,肌注 ,9个月为一疗程。前 3个月每日一次 ,每次 1支 ,后 6个月隔日 1次 ,每次 1支 ,停药后观察 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组织学、血清学、影像学及症状体征等。疗效判定标准 :肝活检组以治疗前后组织学改变为主要依据 ,采用半定量计分标准评价 ;非肝活检组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为主要依据。结果 肝活检组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3 %(其中显效率为 2 7 8%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2 4 1 % (显效率为 1 3 8% )。非肝活检组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7 7% (其中显效率为 2 2 2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1 4 0 % (显效率为 5 6 % )。综合比较IFN 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6 % (其中显效率为 2 4 2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1 6 2 % (显效率为 7 4% ) ,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临床研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IFN
- 翁红雷蔡卫民王宝恩贾继东周霞秋史冬梅张定凤赵有蓉郝连杰王思元吴婉芬冼建中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影像学检查
- 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脓毒血症一例
- 2018年
- 患者女,44岁。因“恶心、呕吐伴皮肤、巩膜黄染3周”人院。患者既往有CHB病史,实验室检查:HEV IgM阳性,HEV IgG阳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c IgG阳性,HBVDNA6.29×10^2IU/mL。
- 王晓琳史冬梅安宝燕项晓刚余敏杰谢青
- 关键词:暴发性1型糖尿病脓毒血症IGM阳性HBEAG阴性抗-HBC巩膜黄染
- 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HC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H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115例HCV相关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未治疗组(UCHC)、治疗失败(TF)组及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DAA)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115例患者中,男72例(62.6%),女43例(37.4%);年龄36~84(62.6±7.1)岁。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相关血制品占57.4%,其次吸毒占11.3%。基因型1型59.1%,基因2型14.8%,基因3型14.8%,基因6型5.2%,未测出6.1%。三组在发生HCC时的年龄、性别、输血史、基因1型、WBC计数、Hb、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VR组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比例、HBsAg阴性、抗HBc-IgG阳性患者比例、ALT、AST、AFP水平低于TF组和UC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VR组的PLT、Alb、eGFR水平高于TF组和UC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R组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18.9%,明显低于TF组(36.4%)和UCHC组(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年,SVR组患者疾病进展为10.3%,明显低于TF组(54.5%)和UCHC(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TF组和UCHC组肿瘤治疗9个月内完成DAA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分别为42.9%和20.0%,明显低于未使用DAA患者的75.0%和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VR组患者2年内死亡率为6.9%,低于TF组(36.4%)和UCHC组(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为HCV相关HCC采取广泛、有效的DAA抗病毒治疗,以提高对HCC治疗效果、降低HCC的转移及恶化提供了依据。
- 史冬梅项晓刚赵刚德王晓琳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肝细胞癌持续病毒学应答预后
- 内源性大麻系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2010年
- 史冬梅于晓峰保志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内源性大麻肝脏脂肪浸润生活习惯改变NAFLD
- 中药软肝膏穴位敷贴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1994年
- 药敷治疗组在强力宁、肝炎灵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另用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提供的中药软肝膏 ,敷贴期门、神阙穴 ;对照组应用强力宁、肝炎灵 ,常规治疗。经过 2个月治疗 ,治疗组乏力、纳呆、腹胀、失眠等方面明显改善 ,腹水明显消退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 ( P<0 .0 1 )。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 ( TP)、白蛋白 ( A)、血清总胆红素 ( SB)、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T)及凝血酶原时间 ( PT)、过氧化脂质 ( L PO)、血清 型胶原、甲胎球蛋白 ( AFP)改善明显 ( P<0 .0 5或 P<0 .0 1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 ( P>0 .0 5)。结果提示软肝膏通过神经 -体液的途径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使肝功能得到改善 ,从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 ,使肝内细胞外基质增生减少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蔡伊梅邓琳余敏杰黄琴峰陈康妹史冬梅
- 关键词:穴位中药肝炎肝硬变
- 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病因、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为AK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出2014年10月至12月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应用KDIGO标准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AKI诊断和分期。选择病史完整的AKI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慢性肝病住院患者AKI的发病率、病因、分布特点、肾脏预后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AKI发病率为13.98%(45/322),男女比例为2.2∶1,平均年龄(55.2±16.0)岁,其中肝硬化占57.77%、慢性重型肝炎占24.44%、HCC占11.11%、其他慢性肝炎患者占6.66%。AKI分期Ⅰ、Ⅱ和Ⅲ期的发生率分别为57.77%、24.44%和17.77%,在肝硬化组分别为39.99%、11.11%、6.66%;慢性重型肝炎组为4.44%、11.11%、8.89%;HCC组为6.67%、2.22%、2.22%;其他慢性肝炎患者6.67%、0%、0%。AKI后7 d有15.55%的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24.44%患者部分恢复,60.00%的患者未恢复。AKI患者28 d病死率33.33%,其中AKIⅠ、Ⅱ和Ⅲ期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5.38%、54.54%和62.50%。死亡组基础血清肌酐(Scr)值、最高血清肌酐(Scr)值、血清Cys-C、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评分)、血清CRP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钠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I在感染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中常见,预后与肾损害的严重程度、高MELD评分、低钠血症及合并感染有关,病死率较高。
- 史冬梅项晓刚王晓琳谢青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病因预后
- 212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抗-HBc阳性的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肝损伤待查,并且抗-HBc阳性、HBsAg阴性的212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为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60例)、非肝硬化组(152例);另将该60例肝硬化组与同期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进行比较。分别统计其一般资料、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等指标。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比较的非参数统计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HBV DNA阳性1例,阳性率为0.5%。致肝损伤病因主要为:隐源性肝硬化60例,占28.3%,药物性肝炎45例,占21.2%,不明原因肝损伤33例,占15.6%,急性戊型肝炎28例,占13.2%,自身免疫性肝炎15例,占7.1%。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抗-HBs及抗-HBe定量、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前白蛋白、白蛋白、ALT、AST、国际标准化比值、透明质酸、胶原蛋白-Ⅲ、胶原蛋白-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与HBV抗-HBc阳性肝硬化组间的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ALT、AST、TBil、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均P<0.05)。结论抗-HBc阳性少数患者仍有HBV复制,具有传染性。HBV抗-HBc阳性、HBsAg阴性可能与部分隐源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发病相关。抗-HBc阳性人群易并发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与免疫机制相关疾患。肝硬化患者较非肝硬化患者更易诱发免疫耐受和病情慢性化。抗-HBc定量或可作为预测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指标。抗-HBc阳性肝硬化组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病情轻。
- 周宁张月荣史冬梅项晓刚谢青李玉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BC阳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