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浩

作品数:14 被引量:176H指数: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建筑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抗震
  • 6篇抗震性
  • 6篇抗震性能
  • 6篇剪力
  • 6篇剪力墙
  • 5篇自复位
  • 4篇预制
  • 3篇地震
  • 3篇应力
  • 3篇预应力
  • 3篇预制混凝土
  • 3篇时程
  • 3篇时程分析
  • 3篇混凝土
  • 3篇OPENSE...
  • 2篇弹塑性
  • 2篇弹塑性时程
  • 2篇弹塑性时程分...
  • 2篇地震工程
  • 2篇设防

机构

  • 14篇同济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14篇吴浩
  • 9篇周颖
  • 4篇吕西林
  • 3篇蒋欢军
  • 2篇施卫星
  • 2篇李检保
  • 1篇王涛
  • 1篇龚顺明
  • 1篇潘鹏

传媒

  • 5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建筑结构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工程力学
  • 1篇结构工程师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带黏弹性阻尼器可更换连梁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地震作用后,传统剪力墙结构在连梁和墙角等位置常常发生难以修复的损伤,造成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对一种在连梁中设置黏弹性阻尼器的可更换连梁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以一个10层联肢剪力墙体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OpenSees分别建立传统方案模型和可更换连梁方案模型,并对二者进行四水准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墙脚塑性转角和连梁塑性转角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剪力墙结构,在连梁中设置黏弹性阻尼器可以减小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响应,降低塑性损伤,提高抗震性能。
汪盟吴浩刘晓芳
关键词:黏弹性阻尼器OPENSEES弹塑性时程分析
无粘结后张拉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模拟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无粘结后张拉预制剪力墙是通过后张拉穿过预制墙段水平接缝的无粘结钢筋或钢绞线而形成的剪力墙结构体系。总结了无粘结后张拉预制剪力墙的抗侧力性能特点,介绍了此类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两种模拟接缝力学特性的模型,基于OpenSees软件对无粘结后张拉预制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数值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建模的正确性。分析表明,无粘结后张拉预制剪力墙可以经历大位移而残余变形小,具有可恢复功能性。
吴浩吕西林
关键词:预制剪力墙OPENSEES抗震性能
地震工程: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被引量:99
2019年
近年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而且要求结构在震后快速恢复,减少对正常使用的影响。该文首先介绍了地震可恢复功能的基本概念,围绕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从设防目标、规范标准、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性能指标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区别,最后对可恢复功能结构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周颖吴浩顾安琪
关键词:地震工程抗震结构消能减震隔震结构
高烈度区火电厂主厂房屈曲约束支撑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屈曲约束支撑是由芯材、钢套筒和位于芯材与套筒间的无粘结材料及填充材料所组成的一种支撑构件,其具有优良的滞回性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普通中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有限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某高烈度区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部分置换屈曲约束支撑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下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主要研究参数包括基底剪力、用钢量、层间位移角、塑性铰分布及发展情况和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等。结果表明:采用屈曲约束支撑的结构具有优良的减震性能,相比于未设置屈曲约束支撑的普通中心支撑框架结构,其结构变形和损伤都有明显减小,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由1/43减小为1/52,罕遇地震下柱端>CP塑性铰数量由13个减少为1个。
方志庆王轩周颖龚顺明吴浩
关键词:火电厂屈曲约束支撑减震时程分析
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通过后张拉高强无黏结预应力筋将分段预制墙板拼装成整体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根部靠近中间位置布置若干普通钢筋以增加墙体耗能性.为比较该类剪力墙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3片预应力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和1片现浇...
吴浩吕西林蒋欢军施卫星李检保
关键词:抗震性能滞回曲线刚度退化
基于数值模拟的自复位柱易损性研究
2022年
构件易损性曲线是结构抗震韧性评价的基础,而关于自复位构件易损性曲线研究仍较为缺乏。对自复位柱的不同损伤状态进行了划分,以3种不同轴压比、2种不同初始预应力进行分组,采用OpenSees建立了486个不同参数的自复位柱分析模型。以位移角作为工程需求参数,通过低周往复加载数值模拟,得到构件在不同损伤状态时对应的位移角,由此建立了6组自复位柱构件易损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自复位柱轴压比提升,自复位柱达到不同损伤状态的位移角中位值减小,在2%位移角下,构件进入中等损伤状态概率在5%以下。
赵昱辰吴浩周颖
关键词:易损性曲线数值模拟OPENSEES
双摇摆界面自复位墙高层结构三维建模及其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2022年
预制混凝土自复位墙在强震下具有结构损伤低、残余位移小等优越性能。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底部摇摆机制的低层自复位墙结构,尚未过多考虑高层自复位墙结构及其高阶振型响应效应。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双摇摆界面的自复位墙高层结构,以减轻其高阶振型响应。以一幢10层自复位墙结构为例,采用双摇摆机制,并采用考虑高阶振型的直接基于位移设计方法对该结构进行了设计。结构同时考虑两种耗能机制,即耗能钢筋和U形钢阻尼器。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附加第二摇摆界面可显著减小自复位墙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采用沿结构高度均匀分布的U形钢阻尼器,可显著提高结构阻尼耗能并减小其侧移。本文研究将为推广自复位墙体系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魏玮吴浩吴浩
关键词:高层结构
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21年
建筑抗震韧性是指建筑结构在设定水准地震作用后维持和迅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是建设抗震韧性建筑乃至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从2012年起提出和发展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形成了多本韧性评价标准或指南。中国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于2020年3月31日发布,将于2021年2月1日起实行。为了对比GB/T 38591—2020与国际相关标准所评定的建筑抗震韧性水平,介绍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基本流程,说明并比较了各标准计算韧性指标的不同策略,包括建筑修复费用、建筑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采用算例说明了修复策略、次序和工人数量对建筑修复时间的显著影响,并对比了不同标准划定韧性建筑等级的判别标准。分析发现,GB/T 38591—2020在计算建筑修复时间、人员伤亡和判定抗震韧性等级方面与国际相关标准差别显著,且其所包含的不确信性范围小于国际相关标准。GB/T 38591—2020所评定的一星建筑的韧性水平约等同于或略高于REDi的银级建筑或USRC的4星建筑。
肖意周颖吴浩潘鹏王涛
地震与冲击耦合作用下自复位墩柱的简化模型及损伤分析
2022年
在OpenSees中根据Hertz接触定律建立自复位墩柱在地震与冲击耦合作用下的简化模型,其与常用的Kelvin模型采用不同的力-侵彻位移本构关系。将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既有的拟静力和冲击动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模拟结果表明,与Kelvin模型相比,提出的简化模型可有效减小在侵彻开始阶段和平台段冲击力和位移的计算误差。对设计的原型自复位墩柱进行地震与冲击耦合作用响应和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现浇墩柱,自复位墩柱在冲击作用下的剪力和弯矩响应明显减小,表现出更低的冲击损伤;在地震与冲击耦合作用下,自复位墩柱的受弯承载力损失较传统现浇墩柱的小,而损伤程度更小。因此,自复位墩柱具有更好的抗灾韧性,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地震与冲击耦合作用下的易损性。
常慕实吴浩周颖
关键词:简化模型
地震工程: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近年中国地震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从抗震、减隔震走向可恢复功能的趋势.地震可恢复功能可定义为:受到地震动输入扰动后,结构、系统、城市具有可恢复功能的能力.对于工程结构而言,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不仅要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护生命,...
周颖吴浩顾安琪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防目标性能指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