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功
- 作品数:7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 Ⅲ.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稳定性的改良被引量:13
- 2000年
-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2年5点实验和1973~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实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稳定性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建国40多年来,该棉区棉花早熟性和抗病性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在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同时,品种的生育期缩短了3~5天,霜前花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也显著提高。抗枯萎病问题已基本解决,抗黄萎病问题正在解决。棉花品种的稳定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姜保功孔繁玲张群远杨付新姜茹琴
- 关键词:棉花农艺性状抗病性稳定性
- 棉花产量组分的改良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00年
- 采用 1 973~ 1 996年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来研究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组分的改良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从750 kg· hm- 2 提高到 1 2 0 0 kg· hm- 2 主要是通过株铃数的改良来实现的 ;产量从 1 2 0 0 kg· hm- 2 提高到 1 42 5kg· hm- 2 主要是通过衣分的提高来实现 ;铃重的改良对产量的提高贡献不大。当前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是在一定铃重的基础上 。
- 姜保功孔繁玲张群远姜茹琴何鉴星张欣雪
- 关键词:棉花产量育种衣分铃重
- 全文增补中
- 用同工酶和RAPD技术研究棉花三元杂种石远321新品种的遗传特性被引量:19
- 2000年
- 石远321是从海岛棉×野生色伯氏棉×陆地棉三元杂种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种间杂交新品种。其细胞学鉴定结果、形态学基本特征以及栽培特性均为陆地棉型。但在丰产性、棉纤维品质及抗逆性等许多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方面,该品种明显综合了多棉种多亲本的遗传特性。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石远321的三元杂种性质及其变异水平,用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技术,对石远321及其不同棉种亲本进行了遗传分析。主要结果如下:(l)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表明,石远321与其野生棉亲本和海岛棉亲本同具有一条陆地棉亲本所没有的特异带;(2)用4个引物对石远321扩增共发现6个野生棉亲本和海岛棉亲本的特征片段;(3)通过比较石远321与其3个不同棉种亲本之间的RAPD差异,说明石远321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初步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石远321为上述3个棉种的种间杂交后代。
- 刘根齐焦传珍姜茹琴张欣雪姜保功赵世民徐金相梁正兰
- 关键词:石远321同工酶RAPD棉花三元杂种
-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Ⅱ.纤维品质性状的改良被引量:17
- 2000年
- 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的 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 2年 5点试验和 1973~ 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 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 ,建国 4 0多年来 ,该棉区棉花纤维品质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品种的增产潜力以每年 8kg/hm2 增长的同时 ,纤维强度约提高了 2 .35CN/dtex,产量与强度之间的负相关由 - 0 .5633* * 降到 - 0 .2 0 89(不显著 ) ;绒长变化不显著 ,细度有变粗的趋势 ;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的棉花品种 ,如中棉所 12号和中棉所 19号等 ,基本符合当前生产的要求。该棉区棉花品种纤维强度水平距棉纺业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育种需加大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的改良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群体的基础上 ,创造和扩大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 ,改进选择技术 。
- 姜保功孔繁玲张群远杨付新李如忠刘永平万振元郭腾龙
- 关键词:棉花纤维品质
-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的改良被引量:58
- 2000年
-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衣分 )上的遗传改良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0个代表性品种 2年 5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量潜力以每年 8.0 0 kg/ hm2的速度增长 ,1950~ 1994年间皮棉单产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16.14kg/ hm2 ,品种改良的实际贡献在 30 %以上 ;近期育成的品种比早期品种产量提高 68.69% ,株铃数提高 2 .4个 /株 ,衣分提高 5% ,铃重变化不明显 ;现在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株铃数和衣分来实现 ;在不同的育种阶段 ,产量组分 (铃数、铃重、衣分 )对产量的贡献不同 ,这种变化反映出我国建国以来黄淮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在产量与产量组分性状关系中 ,铃重、株铃数和衣分的负相关已逐步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 ,需通过创造新的遗传群体等途径来解决。本文还就研究品种遗传改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和评述。
- 孔繁玲姜保功张群远杨付新李如忠刘永平赵素兰郭腾龙
- 关键词:棉花铃重衣分
- 棉花种间杂交抗棉铃虫资源选育被引量:3
- 1999年
- 棉属野生种共有46 个,这为棉花遗传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有些野生种具有天然的抗虫性。利用棉花远缘杂交的方法,把野生种的抗虫性转移到栽培种上,充分利用棉属内存的天然资源,是当前提高棉花抗虫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从1973 年开始,我组通过棉花远缘杂交研究创造了一套克服棉花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技术,即采用种间杂交铃喷施植物生长素,杂种胚离体培养并在试管内利用秋水仙碱溶液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种间杂交铃、杂种胚的发育和F1 结实率的难题,并先后获得14 个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杂种高代材料,从中已筛选出一批抗棉铃虫的种质资源,并选出了92- 48- 2、92- 26- 2、6- 1 和科181×完紫等高产、优质,抗棉铃虫的优良品系。
- 姜茹琴苗春生潘河山王志龙姜保功杨雪梅张欣雪何鉴星
- 关键词:种间杂交抗虫性棉铃虫育种
- 新疆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检测和分析被引量:9
- 2001年
- :1 999年对新疆棉花主要栽培品种 1 83份棉样的纤维品质鉴定分析 ,2 .5%跨长达到 2 8mm以上的材料占 80 % ,比强度 1 7~ 2 1 c N· tex-1占 88% ,仅有 1 1份棉样达到或超过 2 1 c N· tex-1,占全部材料 8%。麦克隆值在 3.7~ 4.2值范围的材料仅有2 1个 ,占 1 5%。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新疆主栽品种除了绒长达到优质棉要求的标准外 ,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的水平距当前国内纺织工业发展以及国际棉花市场的需要 ,仍有不小的差距[1,2 ,4 ] ,将成为影响新疆和我国棉花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姜茹琴姜保功
- 关键词:棉花纤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