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一蕾

作品数:1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家园
  • 4篇文学
  • 3篇小说
  • 2篇自然观
  • 2篇澳大利亚文学
  • 1篇地方主义
  • 1篇遁世
  • 1篇言教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教学
  • 1篇欲望
  • 1篇战后
  • 1篇殖民文学
  • 1篇治愈
  • 1篇中景
  • 1篇肉体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价值观

机构

  • 11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5篇孔一蕾

传媒

  • 3篇文教资料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 2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镇江高专学报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澳大利亚家园建构中的“祛魅”自然观反思——解读大卫·马洛夫小说《柯洛溪边的对话》
2015年
自然维度是家园建构的重要维度之一,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大卫·马洛夫在小说《柯洛溪边的对话》中对澳大利亚家园建构中常见的"祛魅"自然观进行了探讨。马洛夫在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两种自然——精致美丽的爱尔兰庭园与空阔寂寥的澳大利亚荒野。前者是"祛魅"成功的自然,一切在人的掌控之中,因此令人眷恋和怀念;而澳大利亚荒野既空且阔,是"祛魅"不成功的自然,让人焦虑恐惧。作家藉此对"祛魅"自然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其实质是用工具理性将自然完全纳入人类的框架之中,使之为人所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它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断裂,而"家园"也因此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一蕾
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
大卫·马洛夫(David Malouf,1934-)是澳大利亚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肖像已于2010年由澳大利亚邮政局印成邮票发行。迄今为止,他已出版过九部长篇小说与多部诗集以及散文集。他的小说绝大多数都以澳大利亚...
孔一蕾
关键词:小说创作后殖民文学自然观
文献传递
21世纪澳大利亚白人作家土著历史题材书写
2020年
如何面对殖民历史,一直是澳大利亚白人作家的土著题材书写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白人与土著之间种族和解的可能性。进入21世纪,部分澳大利亚白人作家延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观修正倾向,即以格伦维尔、迈克加翰为代表的作家一面对历史上白人殖民者对土著施行的暴行予以揭露,一面对白人殖民者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肯定。与此同时,以米勒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作家则呼吁“直面历史”,他们坚信惟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放下仇恨,实现土著和白人之间的和解,避免悲剧重演。
孔一蕾
关键词:土著和解
杰拉尔德·默南《景中景》中的苦闷书写
2021年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杰拉尔德·默南的代表作《景中景》,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佳作。小说运用套盒结构呈现六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不同故事之间首尾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作品人物通过果汁、斑点和曼荼罗等一系列意象婉转表达自己的欲望和对于超越日常生活的渴望。小说藉此深刻揭示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肉体与精神、理想与真实之间的割裂,生动刻画了一代文学青年的压抑和苦闷,以及他们对于走出苦闷的向往。小说用寓言般的叙事将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文坛压抑的环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澳大利亚文学留下了一部经典佳作。
孔一蕾王腊宝
关键词:欲望苦闷
文化创伤与寄生虫——评一起重要的澳大利亚文学事件
2021年
库里骗局是新世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一起重要文学事件。诺玛·库里凭借其出色的言说策略、对"后9·11"时代西方社会政治形势和读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在《禁忌之爱》中成功建构了文化创伤,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是,由于她违反了言语行为可接受性的三大认可条件,其建构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坍塌。库里骗局就像一只寄生虫,大大削弱了它的宿主——见证文学的影响力,同时严重挤压了澳大利亚文学公共领域,使之日益萎缩:公众由文化批判者转为文化消费者,文学活动的自主性也大大削弱。
孔一蕾
关键词:文化创伤寄生虫言语行为文学公共领域
突破文化认同的困境:评大卫·马洛夫的《大世界》
2012年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大卫.马洛夫的小说《大世界》,巧妙地借用对小说标题"大世界"的双重反讽,分别从空间维度和历史维度对文化认同这个广为后殖民作家关注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与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大世界》并没有过多地描述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的个人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而是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克服困境,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的可能。
孔一蕾
关键词:文化认同反讽
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CBI模式,又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围绕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是一种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语言教学模式。采用CBI模式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将文学与语言打通,扩大此门课程的外延,加深此门课程的深度,着眼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模式。
孔一蕾
关键词:CBI模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
家园难觅:《一块地》中的日常生活空间解读
2020年
新西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希利亚德创作了短篇小说《一块地》,小说描述两位毛利人努力寻回土地,但遭遇希望破灭的过程,反映了二战后新西兰毛利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尴尬境地。作家着力刻画了包括居住空间、消费空间、交往休闲空间等在内的数种日常生活空间,揭示了造成毛利人悲剧境遇的多方面原因。
孔一蕾
关键词:毛利人
后现代视角中美国南方女性的遁世
2014年
著名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中刻划出一批"南方女性"的形象。她们是美国旧南方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贵族"。曾有过属于她们自己的光辉岁月。然而,社会制度的更迭﹑生存环境的巨变,使她们变得孤独﹑失意﹑心灵扭曲。无论是《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还是《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面对严酷的现实都显得那么孤单无助,她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也不愿放弃往昔的生活方式。于是,只能选择逃避,她们是现代文学中的遁世者。她们对现实的逃避,绝不仅仅是她们的个人经历,更折射出现代化进程给个体、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孔一蕾
关键词:南方女性遁世后现代主义
从破碎到完满——评克里·休姆的《骨头人》
2020年
本文研究新西兰作家克里·休姆的布克奖获奖小说《骨头人》,审视女主人公克雷温的生命从破碎到完满的治愈之路,力图揭示作者的重要主张:要解决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必须摒弃原先那种表面"独立",实质上割裂、破碎的自我中心主义生活方式,转而向毛利文化学习,与他人、社会、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将天地万物视为同一整体。
孔一蕾
关键词:割裂治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