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垃圾渗滤液污染场地NO_3^-、PO_4^(3-)和SO_4^(2-)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场地N、S、P和湿度等因素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N和P后,土壤和细砂中微生物活性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达到最大值0.685和0.588,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10.97%和22.1%,平均降解速率分别为0.405和0.190 mg/(kg.d);添加NO3-后,土壤和细砂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10.3%和28.9%;添加SO42-后,土壤和细砂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87%和28.4%;另外,湿度为50%和60%时,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最大值分别为0.259和0.266,有机质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195和0.305 mg/(kg.d)。因此,N、S、P和湿度对地下环境中微生物的活性有重要影响。
- 董军许超孙艳孙玥孙惠森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微生物活性污染场地电子受体
- 垃圾场污染场地氧化还原带及其功能微生物的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通过室内模拟柱实验发现受渗滤液污染的场地存在着4个顺序氧化还原带,依次为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范围分别为0-27 cm、27-62 cm、47-74 cm、74-91 cm.各带中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应地以硫酸盐还原菌(SRB)、铁还原菌(IRB)和反硝化细菌(NRB)为优势菌群,同时也存在其他作用的细菌.氧化还原带和功能微生物的分布说明各氧化还原带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有一定的重叠现象.功能优势菌群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带更替的根本原因.
- 周睿赵勇胜朱治国孙艳周红玲花菲赵妍胡桂全
- 关键词:氧化还原带生物菌群硫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
-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被引量:25
- 2007年
- 研究了阿特拉津(AT)在3种岩性土壤中的吸附规律。探讨了离子强度、TOC和pH等因素对AT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TOC对AT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较大;增加离子强度,会提高AT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pH与AT的吸附量呈负相关。
- 秦传玉赵勇胜刘娜孙艳
- 关键词:阿特拉津土壤影响因素
- 不同岩性渗滤液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再释放的模拟研究
- 粉砂、粘土和土壤为材料,以重金属的直接可利用态和可利用态的总量分别表征重金属的直接污染能力和污染再释放能力,通过3个系列的静态实验研究了不同岩性的垃圾渗滤液污染场地中6种重金属污染再释放的时间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
- 刘莹莹赵勇胜刘鹏董军韩融孙艳朱志国
- 关键词:土壤污染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污染
- 地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的pH缓冲性能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一维土柱穿透实验和静态实验,分别从空间和时间2方面研究了不同天然地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的pH缓冲性能.结果表明,细砂、粉砂和粘土的本底pH缓冲容量分别为79.9.pH-1mmol/kg、207.5.pH-1mmol/kg、456.4.pH-1mmol/kg.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后,除细砂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离污染源距离的减小,每种介质总的pH缓冲容量都逐渐减小;其中碳酸钙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均逐渐增大;硅酸盐、阳离子交换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无明显变化;铝、氧化铁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逐渐减少,但土壤铝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细砂各个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随时、空变化均呈现出略微增大的趋势.4种介质对渗滤液的pH缓冲能力的顺序是:细砂<粉砂<粘土<土壤.土壤、粘土对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pH缓冲性能,同时对渗滤液中各种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 刘莹莹赵勇胜董军刘鹏朱志国孙艳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