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海龙

作品数:17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主题

  • 6篇树种
  • 6篇污染
  • 5篇多环芳烃
  • 5篇植物
  • 5篇植物叶
  • 5篇植物叶片
  • 4篇叶片
  • 4篇欧美杨
  • 4篇美杨
  • 4篇PM
  • 3篇质谱联用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绿化
  • 3篇绿化树
  • 3篇绿化树种
  • 3篇PM2.5
  • 3篇常见树种
  • 3篇PAHS
  • 2篇植物组织

机构

  • 17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7篇安海龙
  • 14篇夏新莉
  • 13篇刘超
  • 13篇尹伟伦
  • 10篇曹学慧
  • 7篇郭惠红
  • 5篇张罡
  • 4篇王慧
  • 3篇石婕
  • 2篇史军娜
  • 1篇李巧燕
  • 1篇谢乾瑾
  • 1篇张祥雪
  • 1篇王襄平
  • 1篇吴鹏
  • 1篇韩威
  • 1篇包奋强
  • 1篇郭鑫
  • 1篇杨蕾

传媒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2015年中...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欧美杨对不同粒径氧化锌颗粒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被引量:4
2017年
为揭示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效应,本研究首次采用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物模拟PM_(2.5)等颗粒物在欧美杨DN-2叶片表面的沉降、附着和滞留过程,利用水洗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叶片表面和组织内的ZnO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叶表形貌进行观察和附着颗粒物数量统计,定量研究欧美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及其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30 nm(NPs)、100 nm(BPs)和1μm(MPs)的3种ZnO气溶胶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表面对MPs的吸附质量最大,高达653.03 mg/g,显著高于NPs。而通过Image J软件统计叶表面颗粒物的数量发现,NPs处理下叶面附着颗粒物数量最多,BPs次之,MPs最少,说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分布在叶片表面的数量越多,但其在叶面附着质量较低。此外,通过对植物叶表形貌观察发现,颗粒物对气孔和角质层产生了负面影响,气孔轮廓不清晰,角质层皱折不规则。在模拟颗粒物环境中,欧美杨对粒径小于1μm颗粒物均有一定量的吸收。与吸附质量不同,欧美杨叶片对NPs的吸收量显著高于BPs和MPs,在处理16 d后高达1.17 mg/g,分别是BPs和MPs的2.59和2.89倍,这表明粒径越小的颗粒物越容易被植物吸收进入体内。NPs、BPs和MPs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分别降低了22%、44%和19%,这是由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的。
张罡安海龙史军娜刘超田菊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关键词:欧美杨生理特性
不同PM_(2.5)污染区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采集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西直门北大街2个不同PM_(2.5)污染区的6种植物叶片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比较6种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并对PAHs的成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收PAHs的能力有差异。在2个采样点,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碧桃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最高,其次是毛白扬。此外,随着污染的加重,树种能够增强其吸收PAHs的能力以适应环境污染。6种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表现为污染较重的西直门高于污染较轻的森林公园。对6种树种叶片的PAHs成分分析表明,叶片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3环化合物,其次是2环、4环和5~6环化合物,叶片对不同环数化合物的吸收含量也表现为西直门高于森林公园。西直门样品中3环化合物的组分略多于森林公园样品,且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森林公园样品。6种树种叶片对PAHs吸收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指出,树种吸收PAHs能力大小依次为圆柏〉碧桃〉油松〉毛白杨〉榆树〉紫叶李。
安海龙刘庆倩曹学慧张罡王慧刘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关键词:常见树种PM2.5PAHS主成分分析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王慧刘庆倩安海龙刘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关键词:PM2.5毛白杨油松气孔
演替和气候对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土层SOCD的解释力高于对总SOCD的解释力,演替阶段对3个SOCD变量的解释力均不显著,但演替阶段与温度指标(最冷月均温或温暖指数)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和表土层/总SOCD比例影响显著。此外,坡位对总SOCD和表层SOCD都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表土层SOCD可能主要受气候梯度和小地形影响;总SOCD的异质性较强、影响因素复杂,气候因子自身对总SOCD的影响较弱,群落特征(生活型、蓄积量)和小地形、以及演替与气候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的影响显著。
郭鑫吴鹏韩威李巧燕杨蕾安海龙王襄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阔叶红松林演替阶段气候
应用^(15)N示踪研究欧美杨对PM_(2.5)无机成分NH_4^+和NO_3^-的吸收与分配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N(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刘庆倩石婕安海龙曹学慧刘超尹伟伦夏新莉郭惠红
关键词:欧美杨^15N示踪NH4^+
硅胶柱与凝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被引量:3
2016年
建立了索氏提取-硅胶柱和凝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叶片中的多环芳烃经二氯甲烷-正己烷(体积比1∶1)索氏提取,提取液采用硅胶柱和凝胶柱两步净化(手填硅胶柱和GPC柱)后,进行GC-MS测定,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025 1~5.80 ng/g,加标回收率为82.2%~130%,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1%。该方法能有效去除植物叶片中的色素与油脂,适用于植物叶片中多组分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为测定植物组织内多环芳烃的含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包奋强安海龙惠亚梅张祥雪夏新莉
关键词:多环芳烃植物
水分胁迫和种源对黄柳叶功能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比较分析水分胁迫、种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种源黄柳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探讨种源地气候与种源差异的关系。【方法】采用盆栽水分梯度法,选取来自6个种源地的当年生黄柳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水分(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4个水分胁迫梯度,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量苗木的光合指标,在Arc Gis9.2中从World CLIM全球高分辨率(1 km×1 km)气候数据库中提取出各种源地的气候数据,并以此计算年平均降水量(MAP)和年平均气温(MAT),用ANOVA分析不同种源黄柳叶功能性状对不同水分胁迫处理的响应,结合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源地气候、种源和水分胁迫对黄柳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种源地气候因子(MAT,MAP)与叶功能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1)水分胁迫对黄柳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相对含水量(RWC)有显著影响。2)种源对所有性状都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性状的影响不同。对Pn和E,种源的作用相对于水分胁迫的作用很弱;对WUE和RWC,种源主要是通过影响二者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方式起作用;比叶面积(SLA)主要受种源影响,对水分胁迫不敏感。3)种源地气候对Pn,E和WUE的种源差异有显著影响,并且Pn的种源差异由种源地气候、非气候因素共同导致;而RWC和SLA的种源差异主要由种源地非气候差异导致。【结论】黄柳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种源间、不同水分胁迫下均具有显著差异,但种源与水分胁迫对黄柳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种源地气候可解释种源差异对黄柳叶功能性状解释的一部分,但种源地气候的影响在不同的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黄柳叶功能性状的差异不仅反映不同种源对不同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也体现不同种源由于生长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特�
安海龙谢乾瑾刘超夏新莉尹伟伦
关键词:水分胁迫种源黄柳
北京市常见树种叶片PAHs的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研究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6个常见树种叶片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特征,探讨了叶片中PAHs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PAHs的含量存在差异,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PAHs的含量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
安海龙曹学慧张罡王慧刘超
关键词:多环芳烃汽车尾气
文献传递
一种测定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植物粉末进行索氏提取并蒸发浓缩;(2)将步骤(1)得到的液体依次采用手填硅胶柱和GPC柱进行样品的净化,得到净化液;(3)将净化液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
夏新莉尹伟伦安海龙
文献传递
欧美杨对PM_(2.5)中重金属铅的吸附、吸收及适应性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PM2.5中重金属铅污染的日益加重问题,本文利用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含铅颗粒的发生,研究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Neva’)叶片在不同浓度含铅颗粒物污染处理下对铅的吸附、吸收和转运,以及叶片气孔和相应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欧美杨叶片表面能够吸附含铅颗粒物,重度污染处理的叶片吸附的颗粒物数量多于轻度污染处理。2种铅污染浓度处理的欧美杨均是叶片中的铅含量最高,茎和根中的铅含量较少。但不同污染处理下叶中的铅向茎和根中的运输存在差异。轻度污染处理第3天时,叶中的铅仅运输至茎部,到第7天时运输至根,而在重度污染处理的第3天,叶中的铅已运输至根部。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叶片表皮细胞中的铅仅在细胞壁中出现,通过质外体向内运输至叶肉细胞,而叶肉细胞中的铅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质,液泡中有少量分布。2种污染浓度处理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欧美杨叶片气孔的开度变小,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逐渐升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增强。研究表明,欧美杨叶片具有吸附、吸收PM2.5中铅的能力,同时通过降低气孔开度、渗透调节、提高抗氧化能力等生理过程来应对大气中的铅污染。
曹学慧安海龙刘庆倩刘超郭惠红尹伟伦夏新莉
关键词:欧美杨PM2.5超微结构生理特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