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华军 作品数:56 被引量:801 H指数:1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内不同光环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55 2008年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森林类型。开展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树种对气候变暖响应差异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组成和森林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种主要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材料,采用开顶式增温法(Open-top chamber,OTC)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增温对全光条件和林下低光环境中(约为全光的10%)生长的红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在人工林环境下,OTC使增温框内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分别升高了0.51和0.33℃;而在林外空地处,OTC使二者分别升高了0.69和0.41℃。研究结果显示,增温总体上促进了两种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并促使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其同化部位——叶,使幼苗的根冠比(R/S)显著降低。增温通过增加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光合参数,促进了幼苗的光合过程和生长。然而,增温对两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效果与植物种类及其所处的光环境有关。增温仅在林外全光条件下显著影响红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岷江冷杉幼苗对增温的响应与红桦相反,即增温仅在林下低光环境下对岷江冷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响应差异可能赋予这两种植物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对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森林动态产生潜在影响。 尹华军 赖挺 程新颖 蒋先敏 刘庆关键词:红桦 岷江冷杉 气候变暖 亚高山针叶林 西南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更新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庆 尹华军 赵春章 陈劲松 程新颖 林波 杨燕 姚晓芹 尹春英 秦纪洪 赖挺 万明利 韩超 胡蓉 左园园 徐振锋 熊沛 刘义 1、创新点(1)发现了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自然更新规律。定量化研究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种群的种子雨、土壤种子库、萌发、幼苗定居的更新过程,发现从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到幼苗定居过程补充到种群的个体极其有限。(2)发现了亚高山人工...关键词: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 云杉 连续三年夜间增温和施氮对云杉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5年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加热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NH4NO325 g N m-2a-1)的方法,研究连续3a夜间增温和施肥对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对云杉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及根级差异。夜间增温对春季(2011年5月)云杉1级根,夏季(2011年7月)和秋季(2010年10月)云杉2级根侵染率影响显著。除2011年7月1级根外,施氮对云杉1、2级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夜间增温对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施氮及增温与施氮联合处理使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显著降低,但却提高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这说明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对温度较敏感,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对施氮较敏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亚高山针叶林地下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月蛟 朱利英 尹华军 刘庆 蒋先敏 赵春章关键词:云杉 外生菌根 侵染率 群落多样性 亚高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间作用对土壤酶的影响及其对不同肥料的响应 被引量:3 2021年 为揭示西南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选取亚高山森林演替后期针叶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和阔叶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以及演替中期灌丛树种高山柳(Salix oritrepha),研究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施肥种类(无机肥和有机肥)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添加无机肥后,土壤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6%-41%,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却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单栽高山柳土壤中增加129%,而在红桦土壤中降低了43%.(2)对照组中,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在高山柳土壤显著低于红桦、云杉土壤;无机肥组中,蛋白酶活性表现为云杉土壤<红桦土壤<高山柳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无机肥和有机肥组中均表现为云杉根系土壤显著低于红桦和高山柳根际土壤;(3)物种混栽后,在对照组中,除云杉-红桦混栽土壤蛋白酶活性低于单栽红桦和云杉土壤蛋白酶活性外,其余物种两两混栽后土壤酶活性与单栽植物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性;但是添加无机肥和有机肥后,与单栽植物土壤酶活性相比,物种混栽可提高土壤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4)不同土壤酶活性受不同的土壤因子调控.可见,不同种类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对无机肥和有机肥的响应不同,而且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的影响及其对肥料的响应因物种而异;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认识亚高山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微生物功能和养分循环对植物作用与施肥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还为深入了解西南亚高山森林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李丹丹 梁进 尹华军 刘庆关键词:土壤酶 森林演替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进展及亚高山针叶林健康诊断的思考 被引量:29 2003年 本文主要从目标途径、生态系统途径和综合途径三个方面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其内涵 ,并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一般认为 ,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因素、生物物理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考虑到亚高山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功能恢复 ,因此采用生态系统学派 (强调生态功能 )为主进行健康诊断更具有实际意义 。 尹华军 刘庆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亚高山地区 针叶林 大熊猫适宜生境恢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熊猫适宜生境恢复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利用人工针叶林环境恢复大熊猫适宜生境方法的缺陷,本发明方法首先调查人工针叶林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其次根据植物群落特征数据选取林冠下生境恢复地与林窗生境恢复地;再次修... 尹华军 丁俊祥 刘庆 黄蜂 胡君文献传递 一种亚高山针叶林迹地的植被恢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高山针叶林迹地的植被恢复方法,属于生态建设技术领域。针对亚高山地带强的环境异质性、苗木存活率低的特点,每年的4-5月,将具有不同生态生物学特性的两种针阔叶树种组合在不同微生境中进行混交种植,并用脱落酸或... 刘庆 陈劲松 林波 吴彦 尹华军 何海文献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2009年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森林土壤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未来陆地生物圈表现为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一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的5个方面(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综述了近10a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近年来,尽管已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整合各种密切关联的全球变化现象,完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加强根际微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卫云燕 尹华军 刘庆 黎云祥关键词:气候变暖 土壤碳库 土壤碳循环 根际微生态系统 夜间增温和施氮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31 2010年 开展亚高山针叶林典型林地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C、N的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下土壤化学特性、有效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对夜间增温和施氮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增温试验期间(2009年4月–2010年4月),空气平均温度和5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3和4.19℃,增温幅度分别以夏季和冬季最为显著。增温对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增温在试验前期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增加了NO3–-N含量,其影响程度随着增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施氮显著增加了有效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降低了土壤pH值,使土壤表现出明显的酸化现象。与单独的增温和施氮处理相比,增温和施氮联合处理对林下土壤的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有效氮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并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结果说明,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土壤氮素状况的变化反应敏感,而林下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单独的温度升高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但更对增温和施氮双因素结合处理反应敏感且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方式。因此,该区域在未来全球变化下的氮沉降状况及气候变化的多因素协同效应值得长期深入的探讨。 陈智 尹华军 卫云燕 刘庆关键词:有效氮 施氮 亚高山针叶林 增温 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更新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0 2010年 我国具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它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战略地位,从人工林结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前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在人工林管理与研究方面应该提高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并加强对现有成熟人工林的可持续更新研究及管理对策。 刘庆 尹华军 程新颖 林波 胡蓉 赵春章 尹春英关键词:人工林 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