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世全
-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对跖趾类风湿与痛风性关节炎骨侵蚀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超声对跖趾类风湿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侵蚀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6例关节炎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3例,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鉴别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诊断,对比两组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两组患者图像特征、疼痛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对跖趾类风湿与痛风性关节炎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误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对骨质侵蚀发生的部位、形态、痛风石、边界以及关节腔积液内点状高回声明显优于X线(P<0.05)。结论超声对跖趾类风湿和痛风性跖趾关节炎骨质侵蚀的诊断优于X线,可对跖趾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性跖趾关节炎骨质侵蚀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 张英娟齐佳杉刘学彬帅世全杨姣朱冬梅袁莉陈思佳李艳
- 关键词:超声痛风性关节炎
- 肠道菌群紊乱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它们与人体功能代谢和免疫系统共同进化,在维持系统平衡中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当肠道菌群紊乱时,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并导致免疫应答、代谢的改变和各种疾病的发生。风湿性疾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研究显示其与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行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肿瘤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增加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风湿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且与其发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近年肠道菌群紊乱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银小双帅世全李梦兰李天红孙红兵
- 关键词:肠道菌群菌群紊乱风湿性疾病
- 男性和女性类风湿关节炎对比研究被引量:8
- 1998年
-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7例男性和90例女性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与女性相比,男性RA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关节外表现(包括全身症状、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和浆膜炎等)和关节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其晨僵时间较短(P<005),关节压痛指数较少(P<005),双手平均握力较优(P<001),关节功能为Ⅲ级至Ⅳ级和继发干燥综合征(SS)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小(P均<001)。结论:男性与女性RA的疾病严重性基本相似,但男性患者的关节表现较女性轻。
- 帅世全刘湘源黄烽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性别
- 抗环瓜氨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RA和80例非RA风湿病患者血清标本。采用EL 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RA组血清抗CCP抗体和RF阳性率分别为62.2%、81.1%;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6.5%、67.3%。80例非RA风湿病组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阳性率分别为3.8%、35%。结论: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可作为诊断RA的理想血清学指标,对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帅世全孙红兵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
- 类风湿关节炎抑郁障碍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的抑郁情况和心理治疗模式。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RA患者200例,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调查。对于有抑郁障碍的不同患者采取re-attribution model"再归因模式"心理治疗。结果 46%RA病人具有抑郁障碍,其中郁闷、情绪低沉、易疲劳、易激怒、性兴趣减退、睡眠障碍、兴趣丧失、无用感等抑郁症状常见。SDS标准分>53分组和≤53分组的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有抑郁障碍的患者中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者为主。有抑郁障碍的患者采取"再归因模式"心理治疗后78%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结论 RA病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障碍,提示我们在RA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评定上要关注病人心理和情绪。对有抑郁障碍的RA患者采取"再归因模式"心理治疗,可改善RA病人的抑郁症状。
- 帅世全帅世全
-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抑郁障碍
- 性激素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6年
- 大多数风湿性疾病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病(SSc)、皮肌炎(DM)等疾病,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在强直性脊柱炎(AS)、痛风等疾病,则主要为男性受累。临床及实验室已证明,多数风湿性疾病患者的各种病理状态都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性激素可能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近年性激素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梦兰帅世全徐阳洋姚承佼杨婧
- 关键词:性激素性激素受体风湿性疾病
- 雌激素在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干燥综合征(Sj9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也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根据病因,S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随着社会发展,SS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9gren’s syndrome,pSS)的发病呈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9~1∶10,好发年龄为30~60岁,而女性体内雌激素变化较男性大,提示人体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在pS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雌激素在S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谢青青(综述)帅世全(审校)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雌激素自身免疫细胞凋亡自身抗体
- 小檗碱调控炎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8年
- 小檗碱(Berberine),又称为黄连素,是一种从毛茛科植物黄连中提取的异喹啉生物碱。在黄连素及其衍生物中,小檗碱应用最广,是黄连活性成份中最有价值的单体。近年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小檗碱与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腹泻、炎症等有关文献。炎症是由一组蛋白复合体围绕几种蛋白质(LRP3、NLRC4,AIM2与NLRP6),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通过机械应力和释放损伤信号诱导分泌强效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而引起细胞死亡。在越来越多的动物模型实验及其他试验系统中都发现小檗碱有较强的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小檗碱调控炎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何馨怡帅世全党万太李梦兰银小双
- 关键词:小檗碱炎症
- 羟氯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羟氯喹(HCQ)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30例PSS患者HCQ治疗,用量400 mg/d,疗程6个月~2年。患者前、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口干、眼干、关节痛等主观症状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gG、Ig M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较明显改善(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10例随访2年的患者未发现眼底和视网膜改变。结论羟氯喹可改善PSS患者口干、眼干、关节痛症状,降低ESR、CRP和免疫球蛋白。规范使用羟氯喹治疗PSS毒副作用小,有较好的安全性。
- 帅世全帅世全
- 关键词:羟氯喹干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