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新华
- 作品数:38 被引量:204H指数:8
- 供职机构:粤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韶关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融合术中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 胡孔和吴强靳安民贝抗胜席新华包拥政朱文刚何小龙李文俊段扬
- 关键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利用HA与PLLA研制成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通过模拟临床对此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间后行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过伸性损伤、多节段颈椎病变和颈椎不稳的患者在行椎间减压B...
- 关键词:
- 关键词:颈椎椎间融合器生物力学
- 四级分析法评估成人颈椎关节突退变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方法,为临床观测提供量化的评级标准。方法选用20例在读学生为正常组和40例颈椎病患者为病理组,分别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宽度及关节间隙大小,计算出正常值范围;制定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标准。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正常组、病理组各数据的均数及标准差;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数据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正常组和病理组同一节段的各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正常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4±0.94)mm、(11.57±0.85)mm、(11.83±0.96)mm、(12.57±0.88)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44±0.99)mm、(10.56±0.91)mm、(10.50±1.06)mm、(9.49±0.68)mm;关节间隙中部(J2)最大,分别为:(1.49±0.12)mm、(1.44±0.10)mm、(1.43±0.09)mm、(1.45±0.11)mm;关节间隙两侧(J1、J3)略窄且基本对称。(2)病理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3±0.83)mm、(11.44±0.85)mm、(12.26±0.70)mm、(12.67±0.74)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55±0.98)mm、(10.98±1.06)mm、(10.96±0.85)mm、(9.75±0.81)mm;关节间隙中部(J2病)最大,分别为:(1.34±0.17)mm、(1.30±0.27)mm、(1.34±0.17)mm、(1.25±0.12)mm;关节间隙两侧(J1病、J3病)略窄且基本对称。(3)正常组和病理组间比较:C5-6关节面长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4-5、C5-6关节面宽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3-4、C4-5、C5-6、C6-7关节间隙大小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组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特征表现为:关节突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坏死、软骨下骨囊性变。结论自行�
- 吴强卢海波席新华胡孔和李文俊何小龙包拥政朱文刚
- 关键词:颈椎关节突关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及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人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 胡孔和吴强席新华靳安民
- 关键词:手术入路肩胛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和临床意义
- 目的:⑴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⑵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及其相关解剖数据;⑶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寰枢椎疾患患者个性化手术设计方法。
方法:①...
- 席新华
- 关键词:骨骼手术螺旋CT
- 文献传递
- 106例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分析
- 目的 总结106例159指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在放大16倍的显微镜下对106例159指末节离断指进行清创,按常规的骨折内固定等再植顺序,分别对Ⅰ型、Ⅱ型、Ⅲ型病例进行再植,血管缺损者行静脉移植,未吻合静...
- 胡孔和吴强席新华朱文刚包拥政
- 关键词:末节指断指再植术
-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被引量:3
- 2009年
-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特别是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使用传统钢板固定时,如骨质条件差会导致固定不牢固,术后肱骨头的坏死率、残疾发生率较高。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32例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席新华吴强胡孔和卢海波李康华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坏死率肱骨头
- 骨折时间对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折时间对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的影响。方法应用高黏度或低黏度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治疗3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3个椎体。其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A组)22例33个椎体,骨折至手术时间<3周(新鲜组)12个椎体,骨折至手术时间3~6周(亚急性组)10个椎体,骨折至手术时间>6周(陈旧组)11个椎体;采用低黏度骨水泥(B组)14例20个椎体,新鲜组7个椎体,亚急性组7个椎体,陈旧组6个椎体。术后通过CT的三维成像和容积再现功能,在影像工作站上重现术后椎体及骨水泥等三维立体图像,并利用工作站的相关功能对骨水泥及椎体进行测量,记录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特点、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系数。结果 A、B组骨水泥弥散系数,新鲜组>亚急性组>陈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在椎体内主要表现为呈团块样伴边缘毛刺样分布,B组骨水泥多呈蜂窝状分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鲜组骨水泥渗漏明显低于B组新鲜组(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系数均随着骨折至手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为使骨水泥在椎体内获得最大的弥散,应选择在骨折的急性期行手术治疗。
- 包拥政莫世赞胡孔和何小龙朱文刚席新华钟学仁徐锦明吴强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骨水泥
- 颈前路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椎间撑开高度与邻近节段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采用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4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节段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分组:A组(12例):椎间撑开高度≤2 mm;B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2~4 mm;C组(16例):椎间撑开高度>4 mm。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术前、末次随访R值及R'值,观察末次随访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颈部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R值和R'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间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及R值、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B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1周下降角度小于A、C两组(P<0.05);末次随访B组邻近节段骨质增生及A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A、C组(P<0.05)。结论ACDF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良好,椎间撑开过度或撑开不足可能是引起术后早期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之一,椎间撑开高度在2~4 mm之间较为理想。
- 徐锦明吴强胡孔和何小龙朱文刚席新华包拥政钟学仁
-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前路手术椎间盘切除术骨移植邻近节段退变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 胡孔和吴强李康华席新华卢海波李雄陈立科王斌
- 关键词:颈椎人工椎间盘生物力学关节突关节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steoMed M3钉板固定的疗效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应用OsteoMed M3钉板固定;术后1周、12个月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和纤维性椎管矢状径(FSD),计算开门角度增加率和丢失率;术后3、1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观察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分级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术后1周开门角度及FSD均明显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个月开门角度及FSD较术后1周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4±1.8)分、(11.0±2.4)分,与术前的(5.5±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25±16)%、(48±22)%。术后12个月,5例(2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经治疗后4例缓解、1例缓解不明显。结论 OsteoMed M3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 席新华吴强胡孔和包拥政李文俊何小龙朱文刚冯宗玉钟学仁
-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