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洪灿

作品数:83 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标准

领域

  • 7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5篇水稻
  • 29篇粳稻
  • 25篇栽培
  • 17篇杂交
  • 16篇选育
  • 14篇栽培技术
  • 14篇高产
  • 11篇不育
  • 11篇不育系
  • 10篇杂交粳稻
  • 9篇水稻两用核不...
  • 9篇两用核不育系
  • 9篇核不育
  • 9篇核不育系
  • 8篇性状
  • 8篇两系杂交
  • 7篇两系杂交粳稻
  • 7篇繁殖
  • 6篇粳稻新品种
  • 6篇高产栽培

机构

  • 80篇保山市农业科...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龙陵县农业技...
  • 2篇保山师范高等...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云南省种子管...
  • 1篇保山市农业环...
  • 1篇保山市隆阳区...
  • 1篇保山市农业机...

作者

  • 80篇康洪灿
  • 62篇钏兴宽
  • 59篇李国生
  • 56篇王锦艳
  • 33篇尹正钦
  • 22篇孙文涛
  • 21篇陈国松
  • 19篇王硕
  • 14篇何荣满
  • 12篇周兴王
  • 6篇尹开庆
  • 4篇杨和团
  • 3篇金寿林
  • 2篇方国成
  • 2篇吴建丽
  • 2篇田学礼
  • 2篇杨家贵
  • 2篇赵毕昆
  • 2篇徐华山
  • 2篇杨明鏖

传媒

  • 12篇农业科技通讯
  • 10篇云南农业科技
  • 8篇杂交水稻
  • 8篇中国稻米
  • 6篇种子
  • 6篇中国种业
  • 4篇作物杂志
  • 3篇大麦与谷类科...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全国第十七届...
  • 1篇河南农业
  • 1篇农家科技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吉林农业(下...
  • 1篇当代农机
  • 1篇北京农业(下...
  • 1篇时代农机
  • 1篇生物化工
  • 1篇全国第十六届...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镇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被引量:2
2022年
分析了当前乡镇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不利因素,阐述了乡镇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乡镇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王锦艳康洪灿钏兴宽周兴王何荣满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农机推广
岫系粳稻品种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2019年
以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全生育期、有效穗、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作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有效穗(0.603 4)>全生育期(0.334 3)>穗长(0.236 7)>千粒重(0.206 2)>株高(-0.369 3)>穗实粒数(-0.31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1.445 8)、穂实粒(0.737 5)、穂长(0.556 7)、千粒重(0.401 2)、株高(-0.143 9)、全生育期(-0.215 2)。研究结果对高原粳稻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硕钏兴宽康洪灿李国生王锦艳尹正钦何荣满
关键词:常规粳稻农艺性状通径分析
高配合力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BR-4的选育与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选育高配合力亲本是育成强优势组合的基础。介绍高配合力恢复系BR-4的选育过程和主要性状表现以及繁殖技术要点。简要介绍配组组合保粳杂2号应用表现情况和制种技术要点。
钏兴宽李国生康洪灿王锦艳尹正钦孙文涛陈国松
关键词: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
云南粳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对云南20世纪60年代到2013年以来引进或育成的188个粳稻品种(系)开展稻瘟病抗性测定分析。【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合室内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接种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分析。【结果】田间自然病圃鉴定表明,其中146个品种(系)感或高感穗瘟,占鉴定品种(系)的77. 66%;利用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室内进一步接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均表现抗病的32个材料,发现楚粳13号、凤稻16号、岫03-8和合系20号等13个品种表现良好的抗性。楚粳23号、楚粳25号和凤稻21号等12个品种表现出抗叶瘟但感染穗瘟;而昌粳8号、昌粳9号、昌粳11号和丽粳4号等4个品种则感叶瘟但抗穗瘟。【结论】田间表现抗病且室内接种表现良好抗性的品种,可用作开展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叶瘟表现感病,但穗瘟表现抗病的4个品种是否持有抗穗瘟的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董丽英李国生赵秀兰刘树芳李迅东钏兴宽康洪灿杨勤忠
关键词:粳稻稻瘟病抗性
高原两系杂交粳稻主要经济性状杂种优势和相关性分析
2024年
以3个两系粳稻不育系、5个恢复系及其配组的15个组合为研究材料,以滇Ⅰ型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滇禾优203为对照,分析高原两系杂交粳稻组合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间相关性以及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原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产量和经济性状差异较大,与对照滇禾优203相比,高原两系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库容量全部表现为负值,有效穗数、结实率表现正向优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负向优势。高原两系杂交粳稻组合产量与有效穗数、库容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组合的株高、穗长与父本及父母本的交互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株高上无超亲现象;有效穗数与母本和父母本的交互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父本和父母本交互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步确立了高原两系杂交粳稻以矮秆多穗不育系与高秆大穗恢复系配组为最佳方式,同时确立了多穗、中高秆、高结实、穗粒协调的高原两系杂交粳稻理想株型模式。
钏兴宽杨钏杰李国生尹鹏熙王锦艳康洪灿张义段浩平
关键词:经济性状杂种优势
播种期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化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
2025年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作为试验材料,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开展播种期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并确定不育系高产繁殖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不同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峰值随着播期的变化呈现出较大差异,参试不育系均存在适宜播期。光敏型粳稻不育系育性转换主要受光长影响,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推迟播种有利于其育性转换,提高自交结实率,进而提高繁殖产量;温敏型早籼不育系由于生育期短,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在保证秧龄的条件下,通过早播利用6月初的短时低温可获得基本产量;不同温敏型中籼不育系的生长发育和育性转换差异大,找准最佳播期是实现其高产高效繁殖的关键。通过分析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多年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该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较高,不育系繁殖育性敏感期应尽量错开该时段。
康洪灿李国生王锦艳张义段浩平尹正钦何荣满钏兴宽
关键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自交结实率
水稻病虫害防治被引量:2
2014年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水稻产业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期,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水稻产业的发展中,有一个问题始终不容忽视,即水稻病虫害。特别是在当今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下,水稻病虫害开始表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为保证水稻的健康成长,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预防和治理。基于此,主要分析了造成水稻病虫害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王锦艳康洪灿钏兴宽李国生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
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研究和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代株高表现和F2代株高分离情况并进行卡方(x2)测验。对雪河矮早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遗传分析再次证实雪河矮早株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符合3∶1的分离比例。对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应用作出了评价。
钏兴宽王锦艳李国生康洪灿王硕
关键词:高原粳稻矮杆基因
高原粳稻超稀移栽效应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以滇型三系杂交粳稻滇杂37、常规粳稻CR-4-9为研究材料,设每公顷栽12万、18万、24万、30万和36万穴5个密度水平,单本移栽,研究超稀移栽条件下高原粳稻产量和其它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逐渐增加,至30万穴/hm2密度水平产量达到最大值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分别为13.90和11.62 t/hm2,之后产量缓慢下降,2个品种的产量与密度回归模型分别为yA1=10.152 0+1.885 3x-0.230 7x2和yA2=9.598 0+1.061 3x-0.140 7x2;2个品种每公顷30万穴比12万穴分别增产18.20%和10.24%,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生产力、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分别与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超稀条件下,生育进程推迟2~6 d。高原粳稻在适当的低密度水平下可实现增产增效。
钏兴宽李国生康洪灿孙文涛王锦艳徐光蒋晓华陈国松
关键词:高原粳稻
岫粳11号选育与示范推广
孙文涛钏兴宽康洪灿李国生王锦艳陈国松尹开庆尹正钦何荣满
岫粳11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是保山市农科所自选农业科研推广项目。1、岫粳11号选育:针对保山市水稻生产的气候生态特点,于1993年用合系2号为母本,岫粳4号作父本杂交育成,先后融合了日本、江浙、本省、本市亲缘,于1999...
关键词:
关键词:水稻选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