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笑鹤

作品数:5 被引量:1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指数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因子
  • 3篇归一化植被指...
  • 2篇净第一性生产...
  • 2篇降水
  • 2篇降水量
  • 1篇蓄积
  • 1篇蓄积量
  • 1篇亚高山
  • 1篇针阔混交
  • 1篇针阔混交林
  • 1篇植被净第一性...
  • 1篇植被类型
  • 1篇生物量
  • 1篇乔木
  • 1篇乔木层
  • 1篇自然恢复

机构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张笑鹤
  • 4篇刘世荣
  • 4篇张远东
  • 2篇刘彦春
  • 1篇顾峰雪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23
2011年
基于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使用ANUS-PLIN、ArcGIS和SPSS软件分析了该区6种灌丛类型NDVI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5年来,3种高海拔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革质常绿阔叶灌丛)年均NDVI显著增大,其他3种中低海拔灌丛(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多刺灌丛和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增加不显著;除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灌丛外,其他5种灌丛年均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其他5种灌丛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温带落叶灌丛减少显著。3种亚高山灌丛月NDVI与温度和降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前一个月的温度、降水相关性最大,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位于中低海拔的其他3种灌丛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明显降低。在高海拔亚高山区,气候变暖导致了年均NDVI增加,温度是3种亚高山灌丛NDVI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中低海拔,温度的显著上升没有引起NDVI的显著增加。
张笑鹤张远东顾峰雪刘世荣
关键词: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温度降水量气候变化
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被引量:80
2011年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对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干旱指数进行插值,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沼泽、灌丛、草丛、草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高山植被、栽培植被)NDVI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南地区NDVI、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均气温的上升趋势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在9种植被类型中,沼泽和草丛NDVI呈下降趋势,且草丛的下降趋势达显著水平,其他7种植被类型的NDVI均呈上升趋势,且针叶林、草甸和高山植被的NDVI上升趋势达显著水平,灌丛NDVI呈极显著上升趋势.9种植被类型所在地区的年均气温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的变化均不显著;沼泽、草丛和栽培植被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呈上升趋势,草甸和高山植被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显著下降,其他4种植被类型所在地区的干旱指数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区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灌丛和草甸NDVI与干旱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在保持其他2个气候因子不变的情况下,针叶林、阔叶林、高山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大,草丛NDVI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大,沼泽、灌丛、草原、草甸和栽培植被NDVI与干旱指数的相关性最大.气象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剔除这种相关性,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相关的显著性会有所降低.
张远东张笑鹤刘世荣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量干旱指数气候变化
西南地区NDVI和NPP时空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气候变化是植被活动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环境条件,对植被的生长、物候、内部的水分关系与气体交换等产生重要影响。西南地区地势分布横穿三大阶梯,气候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研究该地区植...
张笑鹤
关键词:气候变化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气候因子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9
2012年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均进入生长加速期,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明显高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0.05),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0.05)。与人工云杉林相比,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高于云杉林,而20年以后,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30年之前,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30年之后,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张远东刘彦春刘世荣张笑鹤
关键词:生物量净第一性生产力林分蓄积量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23
2010年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m;B:3150—3300m;C:3300—3450m;D:3450—3550m)40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t·hm-·2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kg、4.96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kg、1.19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kg、1.28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kg、1.84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
关键词:海拔梯度亚高山自然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