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英朗

作品数:33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角膜
  • 9篇内障
  • 9篇白内障
  • 7篇植入
  • 6篇真菌性
  • 6篇真菌性角膜
  • 6篇植入术
  • 6篇人工晶状体
  • 6篇晶状体
  • 6篇基因
  • 6篇基因芯片
  • 6篇角膜病
  • 5篇真菌性角膜病
  • 5篇人工晶状体植...
  • 5篇晶状体植入
  • 5篇超声
  • 5篇超声乳化
  • 4篇真菌
  • 4篇切除
  • 4篇人工晶状体植...

机构

  • 19篇河南省眼科研...
  • 7篇郑州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3篇河南医科大学
  • 3篇河南省立眼科...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作者

  • 33篇张英朗
  • 15篇王丽娅
  • 10篇孙声桃
  • 5篇李智涛
  • 4篇郭海科
  • 4篇王昕
  • 3篇王昕
  • 3篇冯珂
  • 2篇李晓华
  • 2篇雷方
  • 2篇张黎
  • 2篇董仰曾
  • 2篇宋晓虹
  • 2篇杨子建
  • 2篇庞辰久
  • 1篇王孜
  • 1篇屈超义
  • 1篇贺燚
  • 1篇陈钧
  • 1篇黄亚琳

传媒

  • 6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山东医药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09
  • 7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焦点与单焦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功能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比较Acrysof IQ Restor toric(ART)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和Acrysof IQ toric(Toric)单焦点IOL植入后患者的视功能状态和满意度。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合并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6例(64只眼),按患者自愿选择植入单焦点或多焦点IOL的原则分为2组,ART组28例(3l只眼),年龄41.0~72.0岁,平均61.5岁。Toric组28例(33只眼),年龄42.0~75.0岁,平均63.5岁。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远(5 m)、中(70 cm)、近(40 cm)视力,最佳矫正远、中、近视力,离焦曲线,残余屈光度数,晶状体旋转度,对比敏感度及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数据,对患者术后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度、IOL轴向旋转度及对比敏感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进行配对设计t检验,患者术后脱镜率及光晕发生率进行χ2检验,视力满意度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ART组患者平均裸眼远视力0.04±0.05,平均裸眼中视力0.24±0.15,平均裸眼近视力0.20±0.24;Toric组患者平均裸眼远视力0.06±0.04,平均裸眼中视力0.30±0.13,平均裸眼近视力0.47±0.21,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33),而裸眼中视力和近视力ART组优于Toric组(t=2.74,P=0.008;t=3.45,P〈0.01),试验组焦点深度范围5.50 D(+2.00~-3.50 D),对照组为2.50 D(1.00~-1.50 D)。试验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数(-0.45±0.41)D,对照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数(-0.41±0.32)D,两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304)。术后3个月ART组IOL平均旋转2.95°±1.34°,Toric组IOL平均旋转2.75°±1.6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
冯珂郭海科张英朗吴众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散光视敏度
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分析
2001年
目的 评价影响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的各种因素。方法 回顾 1992~ 1998年 86例 10 5眼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 ,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7岁以下组和 8~ 14岁组术后脱盲率和脱残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和睫状沟植入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 (P >0 .0 1)。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发病及手术年龄 。
张英朗王昕
关键词: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
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检测基因芯片的研究
真菌性角膜病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快速、敏感、高效地检测致病菌是防治该病和有效降低致盲率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对真菌性角膜病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一直采用直接涂片和分离培养等传统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有的敏感性、准确性较低,有...
张英朗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病基因芯片检测聚合酶链反应菌种鉴定
白内障截囊方式对后囊浑浊影响的调查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分析不同截囊方式对后囊浑浊的影响。方法 回顾2 59眼以开罐式截囊、信封式截囊和连续环形撕囊 3种方式截囊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 随访 1年 ,开罐式截囊 87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 2 2眼 (2 5 3 % ) ;信封式截囊 82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 1 9眼(2 3 2 % ) ;连续环形撕囊 90眼术后发生后囊浑浊 8眼 (8 9% )。连续环形撕囊组后囊浑浊的发生率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张英朗王昕雷方董道权
关键词: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影响因素白内障后囊浑浊
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实验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根据基因芯片原理,对国内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快速检测和准确检测的实验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11/2006-04在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完成。将针对国内临床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6属12种,包括腐皮镰孢菌、串珠镰孢菌、梨状镰孢菌、尖孢镰孢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土曲霉菌、黑曲霉菌、新月弯孢菌、牵连青霉菌、链格孢霉菌、白色念珠菌,并经修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两种材料的片基上。用一对通用引物,对上述真菌的DNA基因片断进行扩增,将带有特殊标记的扩增产物与片基上排列的探针进行杂交,对12株标准菌株和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采用双盲法原则进行检测,从而对两种不同片基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判断和评估。结果:①在两种不同材料的片基上,均可以高效率结合经过修饰和加尾的寡核苷酸探针,玻片约为35mer,尼龙膜约为400mer,可靠性较好。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12种真菌均产生了530~630bp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杂交检测,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显色图谱,玻片为荧光显色,尼龙膜为生物素-亲和素显色,可直接从杂交显色图谱上对不同菌种区分判断。③两种芯片均可与低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色浓度一个数量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反应,敏感性高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对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检测中,79株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扩增产物条带,无非特异性杂交反应发生;玻片灵敏度为92.4%,尼龙膜灵敏度87.3%,χ2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实验建立了以ITS区基因为靶标的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在三四个小时内完成对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
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关键词:真菌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目视化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的构建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制备目视化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方法将6属12种角膜致病真菌设计合成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加尾后,固定于带正电荷尼龙膜的相应区域,用生物素标记的通用引物对12株标准菌株和82株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固定有寡核苷酸探针的尼龙膜进行反向斑点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斑点显色情况。结果12种真菌均产生了530~630 bp的PCR扩增产物,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生物素-亲和素斑点显色图谱,可直接从该图谱上判断不同菌种。对82株临床分离株的检测敏感率为84.1%,未出现非特异性交叉反应。结论利用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制备目视化基因芯片,能够在3~4h完成对我国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鉴定,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
张英朗王丽娅孙声桃李智涛
关键词:基因芯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角膜病真菌
从小梁切除孔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人工晶体眼青光眼
种平董仰曾张英朗
单侧白内障患者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觉效果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评价单侧白内障患者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觉效果并与双眼植入术进行比较.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年龄40~ 70岁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62例,分成两组.单眼组30例(30只眼),纳入对象为单侧白内障患者,另一眼为无明显白内障的健康眼或早期白内障尚不需手术者.双眼组32例(64只眼),纳入对象为双侧白内障患者.两组患者分别单眼或双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眼单眼及双眼的远、中、近视力,对比敏感度,近立体视,脱镜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单眼组远、中、近距离的裸眼单眼视力(log MAR)依次为0.10±0.14,0.29±0.16,0.28 ±0.24;双眼组依次为0.09 ±0.19,0.24±0.13,0.26±0.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2、0.54、0.78,P=0.75、0.59、0.44).立体视单眼组逊于双眼组(x2=5.16,P=0.02).脱镜率单眼组62.50%,双眼组7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47).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x2=0.52,P=0.53).结论 单侧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提高脱镜率和满意度.
冯珂郭海科张英朗
关键词:视觉效果
固相杂交技术检测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快速、准确检测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的方法。方法将临床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6属12种经氨基化修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醛基化的载玻片上。用一对荧光标记通用引物对上述真菌的DNA基因片断进行扩增,将带有荧光标记的扩增产物与载玻片上排列的探针进行杂交,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显色情况。结果12种真菌都产生了530~630bp的PCR扩增产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杂交检测,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荧光显色图谱,通过荧光信号可直接对不同菌种进行区分判断。结论采用固相杂交技术能够在3~4h完成对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
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关键词:角膜病真菌致病菌
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属种快速鉴定体系的构建
王丽娅张英朗李振勇李智涛杨潇远杨子建屈超义王云龙孙声桃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根据角膜真菌感染常见致病菌种的调查,筛选出镰刀、曲霉、青霉、弯孢4种菌属的特异性引物,利用4对引物建立了两个多重 PCR扩增体系,根据DNA模板在两个多重PCR体系中扩增出的不同特异条带进行菌属鉴定...
关键词: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