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初兵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篇磁电
  • 4篇磁电阻
  • 3篇颗粒膜
  • 2篇多层膜
  • 2篇AG
  • 2篇FE
  • 2篇FE-CU
  • 2篇磁电阻效应
  • 2篇磁性
  • 1篇多层膜结构
  • 1篇中介
  • 1篇双层膜
  • 1篇铁铜
  • 1篇轻稀土
  • 1篇温度系数
  • 1篇金属
  • 1篇巨磁电阻
  • 1篇克尔磁光效应
  • 1篇过渡金属
  • 1篇非晶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彭初兵
  • 5篇戴道生
  • 4篇方瑞宜
  • 1篇张胜
  • 1篇刘尊孝
  • 1篇胡永健
  • 1篇李国忠

传媒

  • 3篇物理学报
  • 2篇金属功能材料

年份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Fe-Cu和Fe-Ag颗粒膜的巨磁电阻被引量:5
1995年
报道了FexCu1-x和FexAg1-x颗粒膜的磁电阻随成分和温度的变化。在1.5K和7T磁场下测量的磁电阻值可达50%,并发现磁化强度的饱和场小于2T,而磁电阻在7T时仍未饱和。样品从低温到室温具有较大的温度系数。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戴道生彭初兵方瑞宜
关键词:颗粒膜巨磁电阻温度系数铁铜
[Fe/Cr]多层膜及掺入Si中介层后的层间耦合和磁电阻效应
1996年
用真空蒸镀方法制备了[Fe/Cr],[Fe/Cr/Si]和[Fe/Si]多层膜.研究了Cr层、Si层和Cr+Si层厚度变化对层间耦合和磁电阻的影响.Fe层厚为2nm,Cr层厚度变化存在耦合振荡和巨磁电阻及其振荡.磁电阻值为146%(42K).在Cr层中加入一半Si层或全部由Si层替代,振荡消失,磁电阻减小到千分之几.根据掺Si层后多层膜的电阻率变化,认为Si加入使非磁层中自由电子数减少,随之极化效应也变弱,导致振荡消失。
胡永健彭初兵方瑞宜李文君戴道生
关键词:多层膜磁电阻
Fe-Cu和Fe-Ag金属颗粒膜的磁性被引量:12
1995年
报道了Fe-Cu和Fe-Ag金属颗粒膜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电子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衍射分析证实:在这些样品中铁颗粒从cu或Ag中脱溶出来而均匀分布在整个样品中。磁测量表明,当样品中铁成分较低时(x<0.25),在较高温度下,存在铁磁-超顺磁相变。基于超顺磁性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铁颗粒有效磁矩随外磁场的变化特性,并且由此估计了铁磁颗粒的平均大小。在1.5K温度下,当样品中铁成分较低时(x<0.20),铁颗粒平均原于磁矩低于大块材料。在低温下,磁化强度对温度的依赖性测量表明,随着样品中铁成分的降低,样品磁性呈现从三维向二维转变。铁磁共振测量间接地证实了这种磁性特性。
彭初兵张胜刘尊孝胡永建李国忠戴道生
关键词:颗粒膜磁性
Au/Co、Ag/Ni和Ni<,80>Fe<,20>/Cr多层膜结构的磁性和磁电阻研究
彭初兵
Ni-Ag颗粒膜的磁性和磁电阻效应被引量:2
1995年
用真空蒸发工艺制备了NixAg1-x颗粒膜,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磁性和磁电阻与热处理温度和成分的关系。发现,在Ag基质中,制备态膜的Ni颗粒很小,电镜分析看不出Ni的fcc结构,经200℃×10min退火可以看到Nifcc衍射环。在1.5K磁电阻可达9%,饱和磁化强度约52±3emu/g.
彭初兵方瑞宜戴道生
关键词:颗粒膜磁性磁电阻
双层膜极向Kerr效应的增强与其本征值之间的关系被引量:4
1994年
应用相干光迭加的普遍原理,从理论上导出了双层膜情况下,介质增强后的极向Kerr角(θ_k)与磁光介质本征的极向Kerr角(θ ̄0_k)之间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指出了光经玻璃衬底面入射到磁光介质时测量的Kerr角θ_k与磁光介质本征Kerr角θ ̄0_k的不同,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测量θ ̄0_K的方法,并讨论了Kerr角θ_k介质增强的物理原因,从理论上导出了等离子体吸收边情况下,双层膜的Kerr角θ_k增强的关系式。
方瑞宜彭初兵龙平戴道生
关键词:双层膜克尔磁光效应本征值
轻稀土--过渡金属非晶薄膜的低温磁激发
彭初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