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晓忠

作品数:26 被引量:40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螺杆菌
  • 14篇幽门螺
  • 14篇幽门螺杆菌
  • 7篇杆菌
  • 5篇动物
  • 4篇胃肠
  • 3篇动物模型
  • 3篇幽门螺杆菌长...
  • 3篇胃肠疾病
  • 3篇腺胃
  • 3篇小鼠
  • 3篇疾病
  • 3篇反流
  • 2篇动物实验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十二指肠
  • 2篇食管
  • 2篇综合征
  • 2篇胃炎
  • 2篇细胞

机构

  • 1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彭晓忠
  • 22篇胡品津
  • 21篇陈为
  • 13篇陈旻湖
  • 11篇曾志荣
  • 7篇何瑶
  • 6篇林金坤
  • 6篇何兴祥
  • 4篇陈洁
  • 3篇熊理守
  • 3篇曾志荣
  • 2篇朱森林
  • 2篇李初俊
  • 2篇李国庆
  • 2篇焦志勇
  • 2篇彭穗
  • 2篇肖英莲
  • 1篇钟碧慧
  • 1篇林金坤
  • 1篇朱森林

传媒

  • 4篇胃肠病学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The 14...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5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鼠腺胃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4
1998年
目的建立适合不同研究需要的Hp动物模型。方法二级Wistar大鼠、二级C57BL/6小鼠及三级BALB/c小鼠各40只,每种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动物接种Hp(sydneystrain1,SS1)菌液,小鼠0.4ml/只,大鼠1.5ml/只(约109/ml),连续5次,1周完成,而对照组则不作相应处理。距最后一次接种Hp的4、8、12及24周(BALB/c16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各5只。取胃粘膜组织评价SS1在不同品系动物的定植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4周时所有实验组动物胃窦、胃体Hp检查均阳性,SS1主要定植于胃窦的胃小凹及腺腔,胃体较少;SS1定植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至24周时仍有明显定植;3种动物的Hp定植量比较,C57BL/6小鼠高于BALB/c小鼠和Wistar大鼠,对照组动物未有Hp定植。病理组织学检查:8周和24周Wis-tar大鼠、BALB/c和C57BL/6小鼠的胃窦及胃体出现轻至中度慢性活动性胃炎改变,Wistar大鼠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较BALB/c及C57BL/6小鼠重。对照组动物未见有炎症反应。结论SS1Hp可长期定植于BALB/c?
曾志荣胡品津陈湖于丰彦陈为彭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动物模型
食管继发蠕动诱发试验的方法及意义
1998年
目的:探讨食管继发蠕动诱发试验的方法及意义。方法:用自行设计的8腔测压导管对50名正常人(健康人组)、45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30例不明原因吞咽困难(DUC组)及33例各种类型结缔组织病(CTD组)行常规食管测压并同时行食管继发蠕动诱发试验。结果:108患者常规测压食管运动异常的总检出率43%。GERD组、DUC组和CTD组的继发蠕动诱出率中位数均低于健康人组(P<0.05)。食管继发蠕动诱发试验使食管运动异常检出率提高到75%(81/108)。结论:自行设计的8腔导管简便实用.继发蠕动诱发试验提高食管运动异常检出率。
林金坤李初俊胡品津陈旻湖何瑶彭晓忠
关键词:食管测压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基因亚型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目的:1、调查广东地区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的流行情况:2、探讨不同的vacA亚型与Hp相关胃肠疾病间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抽提各株菌的总DN...
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文献传递
广州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多株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了解我国Hp感染人群中的多株感染状况.方法取因上腹不适行内镜检查的20例Hp阳性患者(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慢性胃炎6例)的胃窦和胃体粘膜组织,进行Hp培养.初代培养后,分别取胃窦和胃体各10个菌落进行传代,抽提各菌落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RAPDPCR]进行菌株鉴定.结果PCR扩增产物电泳分析显示有18例患者胃窦和胃体的HpDNA指模一致,提示这18例患者均是单株感染;另有2例胃体菌株表现为两种指模形态,提示为2株Hp感染.结论广州地区存在Hp多株感染,但不普遍.
曾志荣陈旻湖胡品津崔毅陈为彭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萎缩性胃炎形成和逆转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85
2000年
目的 明确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萎缩性胃炎的形成和逆转的影响。方法  110只 2级C57BL/ 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6 0只 )和对照组 (5 0只 )。实验组动物感染Hp后又随机分为A、B两组 ,并分别于感染后 6个月和 12个月根除Hp。采用悉尼系统、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比较根除前后鼠腺胃黏膜组织学和细胞动力学。结果  (1)接受根除治疗的动物Hp检查均为阴性。根除Hp可明显改善A、B两组动物腺胃的慢性活动性炎症。A组动物在各时间点均未观察到萎缩的形成 ,B组动物于感染Hp后 12个月腺胃出现萎缩性改变 ,根除Hp后 3个月、6个月萎缩未有明显减轻。(2 )根除Hp可明显改善腺胃黏膜细胞动力学 ,根除后 6个月时S期细胞百分比 (S % )、增殖指数 (PI)和胃黏膜上皮细胞Brdu标记指数 (LI)与同期对照组动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 ,早期根除Hp可预防萎缩性胃炎的形成 ,对已形成的萎缩性胃炎无逆转作用 。
胡品津曾志荣林汉良陈旻湖陈为彭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逆转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段及家庭成员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0
2003年
陈为彭晓忠马永江林金坤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段家庭成员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与细菌定植及其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H.pylori cagA在不同胃肠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Skirrow培养基分离培养得到191株H.pylori,用特定引物对各株细菌的cagA 3'端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鉴定;对其中83例患者再各取胃窦粘膜2块,经HE及Giemsa染色后观察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结果:广东地区H.pyloricagA阳性者占85.3%(163/191);H.pyloricagA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的H.pylori cagA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cagA阳性H.pylori菌株在胃粘膜表面的定植密度较cagA阴性菌株更高,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也更为严重;H.pylori的定植密度与其引起的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广东地区cagA阳性H.pylori感染者占绝大多数;cagA阳性菌株较cagA阴性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胃肠道损害。
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细菌定植胃肠道损害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亚型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被引量:13
2000年
探讨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及不同vacA亚型与H.pylori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ylori菌株,抽提各菌株总DNA,用特定引物对各菌株vacA基因的信号序列(s)及中间区等位基因(m)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广东地区患者H.pylori的vaCA亚型有sla/m2、sla/mlb、slb/m2、sla/mlb-m2、slb/mlb和s2/m26种组合,各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0%(168/191)、7.3%(14/191)、3.1%(6/191)、0.5%(1/191)、0.5%(1/191)和0.5%(1/191)。vacA各亚型在不同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地区H.pylori的vacA基因亚型绝大多数为sla/m2型。不能单纯以vacA亚型作为预测H.pylori感染后临床结局的指标。
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基因细菌胃肠疾病聚合酶链反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感觉运动功能的研究被引量:58
2003年
目的 探讨胃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中的表现和相互关系。方法 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和内脏刺激器 /电子气压泵检测 2 2例FD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胃固体排空、胃敏感性、胃顺应性和近端胃容受性。结果  2 2例FD患者胃排空延迟、胃敏感性增高和近端胃容受性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 31.8% ,6 8.2 %和 4 5 .5 % ,其中 4 5 .5 %的患者出现了两种以上的胃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三种胃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间无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胃排空延迟、胃敏感性增高及近端胃容受性障碍是FD发病中三种相互独立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病理生理异常可在同一FD患者中共存。
张晓光胡品津林金坤岳殿超彭晓忠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方法2009年采用整群、分层和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惠州市的8个城市社区和农村6个自然村中抽取常住城乡居民4000人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收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记录其人口学资料、过去1年中的肠道症状、既往史、就医情况、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等。并将IBS患者分为就医组和未就医组,先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患者237例,其中53例因肠道症状就医过,就医率为22.4%。经过多因素分析并同时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发现,就医偏好(OR=1.81,95%CI=1.27~2.58)、每次腹痛持续时间较长(OR=1.41,95%CI=1.01—5.14)及存在肠外症状(OR=2.14,95%CI=1.06~4.33)是影响IBS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IBS患者每次腹痛持续时间较长和肠外症状是影响其就医的因素,就医偏好对患者是否就医也有一定影响。
熊理守彭穗陈为彭晓忠胡品津陈旻湖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数据收集就医行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