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启兰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六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软骨
  • 2篇骶髂
  • 2篇骶髂关节
  • 2篇髂关节
  • 2篇脊柱
  • 2篇关节
  • 2篇关节软骨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对比噪声比
  • 1篇信噪比
  • 1篇腰椎
  • 1篇腰骶
  • 1篇腰骶丛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胰腺肿瘤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2篇六安市人民医...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 2篇安徽省六安市...
  • 1篇暨南大学第三...

作者

  • 8篇徐启兰
  • 6篇洪国斌
  • 3篇柳学国
  • 2篇王一兵
  • 2篇古凌静
  • 2篇吴宗山
  • 2篇吴文浩
  • 2篇刘强
  • 2篇李文娟
  • 1篇陈凯
  • 1篇梁碧玲
  • 1篇秦培鑫
  • 1篇冯晓新
  • 1篇包仕亮
  • 1篇李运运
  • 1篇梁建超
  • 1篇杜中立
  • 1篇彭传勇
  • 1篇周经兴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MSCT低剂量扫描对腰椎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单纯降低mAs),受检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名受检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0mAs)和常规剂量(200mAs)进行扫描,其余参数完全相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72±0.32和11.4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接受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的评价结果显示:随着mAs降低,骨小梁及软组织显示略模糊,图像噪声增加,但实验组图像仍可满足临床诊断(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11.07±0.82和11.30±0.79,P>0.05)。结论单纯降低mAs的腰椎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所获得的图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徐启兰洪国斌陈凯包仕亮秦培鑫冯晓新柳学国
关键词:腰椎
输卵管系膜浆液性囊腺瘤合并卵巢宫内膜样囊肿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吴宗山徐启兰
双源CT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传统CT诊断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尤其是骨髓、肌腱和韧带等病变的价值有限。随着性能的改进及对辐射剂量的有效控制,第二代双源CT(DSCT)已初步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在骨髓、肌腱和韧带病变以及痛风石检出中显示了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对第二代DSCT双能量成像的原理,其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与不足等予以综述。
古凌静洪国斌徐启兰
MRI常规序列评估胰腺癌化疗后的疗效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MRI常规序列在胰腺癌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接受系统化疗的51例胰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治疗前后肿瘤大小、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等,采用RECIST1.1标准进行胰腺癌化疗后疗效评估。结果 42例治疗前信号均匀或相对均匀,9例为不均匀囊实性肿块。治疗后,30例信号由均匀或相对均匀变为不均匀;13例强化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其中8例治疗后肿瘤强化程度增强,5例强化程度减弱;17例胰周脂肪间隙较治疗前清晰。通过瘤体单一长径测量,51例患者中客观疗效为部分缓解14例,疾病稳定20例,疾病进展17例。结论 MRI常规序列胰腺癌靶病灶径线的测量、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可用于评估胰腺癌化疗后的疗效。
洪国斌徐启兰梁碧玲周经兴柳学国
关键词:胰腺肿瘤磁共振成像药物疗法
T2*-mapping用于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软骨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技术,定量分析正常骶髂关节(SIJ)软骨T2*弛豫时间值,探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用于青年健康志愿者SIJ软骨研究的可行性,为下一步AS患者SIJ软骨T2*-mapping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3月期间青年健康志愿者30名,对其行5回波GRE序列双侧SI]斜冠状面扫描,运用T2*图测量30例骶侧软骨平均T2*弛豫时间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骶侧软骨Tz。弛豫时间值平均为(17.15±3.26)ms。30名正常青年健康志愿者中,15名男性和15名女性骶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分别约为(18.66±3.17)ms和(15.65±2.6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30名正常青年健康志愿者中,左侧和右侧骶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分别约为(17.26±3.51)ms和(17.05±3.04)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16,P〉0.05)。结论T2*-mapping成像可用于测量正常青年人SIJ骶侧软骨的T2*值,可为临床骶髂关节炎(SIS)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参考。由于SIJ髂侧面软骨太薄,T2*-mapping成像应用于SIJ髂侧面软骨研究仍面临挑战。
徐启兰洪国斌刘强王一兵吴文浩李文娟阳莹丽
关键词:骶髂关节关节软骨
三维多回波聚合梯度回波序列在腰骶丛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3D多回波聚合梯度回波序列(3D GEMEC)在腰骶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9月六安市人民医院以腰腿疼为主诉的32例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5例,女17例,年龄28~78(60.1±15.8)岁。在不同1.5T平台上分别完成腰骶丛3D GEMEC序列和三维T2加权快速梯度回波(3D T2 FFE)序列,比较两种序列腰骶丛神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主观显示效果。结果 3D GEMEC序列腰骶丛神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显示效果与3D T2 FFE序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0、0.146、0.083)。结论 3D GEMEC序列可以清晰地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并抑制背景信号,在腰骶丛神经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运运彭传勇吴宗山徐启兰陈琪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信噪比对比噪声比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虚拟去骨技术用于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3年4至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患者,以MRI作为参考标准,将13例脊柱外伤患者MRI检查和双能量CT扫描的虚拟去骨图由2名医师采用3级评价法分别进行评价.采用kappa统计量对2名医师的主观评价进行一致性检验,考察DSCT双能量成像对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敏感性.结果 MRI显示13个椎体为急性骨髓损伤,表现为T2WI抑脂序列高信号;DSCT虚拟去骨图表现为黑色背景下的稍高密度影,与MRI对应的高信号区域一致;2名医师DSCT诊断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敏感度分别为92.3%和84.6%,对DSCT定性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629).结论 DSCT双能量成像虚拟去骨图和伪彩色图对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凌静洪国斌梁建超徐启兰杜中立柳学国
关键词:脊柱脊柱损伤
3D T1-VIBE序列用于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软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采用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扫描序列(3D T1-VIBE)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SIJ)软骨进行扫描,分析其MRI表现,探讨3D T1-VIBE序列显示SIJ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D T1-VIBE序列对10名AS患者共20侧SIJ软骨进行MR扫描,着重观察SIJ软骨。结果 10例中3例髂侧关节软骨边缘模糊,部分层面可见SIJ软骨二者间隙;7例显示关节面模糊,不能区分出骶侧与髂侧关节软骨及其二者间隙,关节软骨侵蚀破坏、连续性中断。结论 3D T1-VIBE序列能较X线和CT更好显示AS患者SIJ软骨的侵蚀破坏,髂侧关节软骨的模糊、微侵蚀和关节软骨间隙消失是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SIS)的重要征象。
徐启兰洪国斌刘强王一兵吴文浩阳莹丽李文娟
关键词:骶髂关节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