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佳
- 作品数:26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管内超声诊断支架断裂的临床价值——附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2009年
- 支架断裂是药物洗脱支架失败的一种表现。本文报道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明确诊断的5处支架断裂。2例患者均植入多枚支架且复查造影发现多处支架断裂。5处支架断裂均发生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冠脉造影中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伴断裂处支架移位。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3处支架断裂为完全断裂,2处为部分断裂,1处断裂靠近支架重叠处,1处支架断裂伴有血管瘤形成。冠脉造影和IVUS可以帮助确定支架断裂的诊断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 徐迎佳方唯一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药物洗脱支架血管内超声
- 球囊内灌注^(32)P致体外培养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5
- 2000年
- 毛家亮徐迎佳黄定九袁济民王彬尧朱顺和章隆泉胡建达
- 关键词:PTCA磷32体外实验平滑肌细胞凋亡
- 冠状动脉造影模糊病变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病因不确定的模糊病变的价值。方法从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连续选取25例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提示存在模糊病变者,模糊病变定义为血管造影上局部的造影剂密度降低,并排除明确的内膜撕裂、夹层、血栓或狭窄(〉50%)等情况,对其行IVUS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25例患者所有管腔横截面积(CSA)均〉4.0mm^2。12例模糊病变位于前降支,6例位于右冠状动脉,5例位于回旋支,2例位于左主干。IVUS影像分析结果2例正常或接近正常,10例为钙化,5例为斑块破裂,3例为偏心斑块,2例为血栓,2例为夹层,1例为内膜下血肿。对其中的7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近一半的血管造影模糊病变与管壁钙化或偏心的钙化斑块有关,IVUS能有效识别造成模糊病变的不同病变性质,避免了不必要的支架置入。
- 徐迎佳方唯一杨向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的识别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识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132例特发性DCM患者和220名健康对照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使用DNA纯化试剂盒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扩增GATA6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应用循环测序试剂盒对扩增的GATA6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序列与Nucleotide数据库中的GATA6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以识别GATA6基因突变。应用MUSCLE和MutationTaste在线系统评估突变氨基酸进化上的保守性和突变的致病性。结果:通过序列分析发现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GATA6基因新变异c.1165G>T,相当于p.E389X突变,在220名健康对照者中没有检测出该无义突变。跨物种GATA6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被改变的氨基酸在物种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显示该GATA6基因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散发性DCM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扩大了DCM相关GATA6基因突变谱。
- 李文昭徐迎佳李若谷曲新凯杨奕清仇兴标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分子遗传学转录因子突变
- ICE重组质粒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促凋亡作用的观察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观察转染白介素-1β-转换酶(ICE)基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方法;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重组质粒及报告质粒PSV-β-gal共转染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运用生化染色、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及DNA凝胶电泳等检测方法了解细胞转染后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ICE转染阳性的细胞具有凋亡的典型形态学变化,且试验组的凋亡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及空白质粒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ICE基因可诱导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
- 何奔徐迎佳王彬尧朱顺和郑道声
- 关键词:白介素-1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检测健康成人三尖瓣环位移值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大样本量健康成人三尖瓣环位移(tricuspid annular displacement,TAD),以建立TAD的正常值范围并研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78例,年龄18~77岁,平均(47.51±12.19)岁,利用Phillip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二维图像,然后输入QLAB 6.2工作站获取TAD各参数: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位移(TADm),右心室游离壁(TAD1)与室间隔(TAD2)瓣环插入点的收缩期位移及右心室长轴缩短率(TADm%),分析TAD各测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心率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获得未考虑年龄因素的TAD的各测值及TAD各测值在各年龄段的正常值范围。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AD1、TAD2、TADm、TADm%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01),且TADm%与体质量呈负相关(P均<0.001),TAD各测值不受性别、身高及心率的影响(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到大样本量健康成人的TAD各测值,年龄及体质量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即TAD各测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TADm%随体质量增加而减低。
- 吴卫华徐迎佳陆静谢晓奕马兰陈晖
- 关键词:斑点追踪显像三尖瓣环位移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2年随访结果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对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生活方式、生化指标以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98例PCI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规范化随访组(n=141)及常规随访组(n=157)。2年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在生化水平、生活方式及主要心脏事件上的差异。结果:共286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对两组患者在随访1年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2.24mmol/L对2.50mmol/L,P<0.001)及运动达标率(43.6%对25.5%,P=0.001)具有显著差异,在主要心脏事件上无差异(P=0.128)。随访2年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LDL-C水平具有显著差异(2.25mmol/L对2.66mmol/L,P<0.001),运动达标率也具有显著差异(58.3%对27.5%,P<0.001)。在吸烟亚组中,规范化随访组的戒烟率要显著高于常规随访组(68.3%对38.0%P=0.01)。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方面,规范化随访组出现18例,常规随访组出现38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结论:规范化二级预防随访较常规随访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脂情况,有效规范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术后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韩文正陈晖徐迎佳张敏王骏孙育民方唯一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年来治疗现况对比分析
- 关韶峰曲新凯韩文正陈晖仇兴标施鸿毓戴锦杰徐迎佳方唯一
- 特发性心房颤动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的识别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识别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特发性房颤患者116例及健康对照者200名,获取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抽提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扩增TBX5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以寻找变异。检索PubMed和SNP数据库以明确所发现基因变异的新颖性。应用MUSCLE软件分析多物种TBX5蛋白,以显示被改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并应用在线程序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分析基因变异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家族史阴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发现了1个TBX5基因变异,其TBX5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314位的腺嘌呤变成了胸腺嘧啶(c.314A>T),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变成了缬氨酸(p.D105V)。该突变不存在于200名对照者,也不存在于PubMed和SNP数据库中。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在线程序分析表明所识别的基因变异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了1个特发性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提示TBX5基因突变可能是特发性房颤的少见遗传病因。
- 郑洪珍仇兴标李若谷袁方徐迎佳杨奕清
-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遗传学转录因子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及临床随访
- 目的探讨PCI治疗CABG术后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临床随访结果。方法总结从2001年1月至 2005年8月CABG术后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资料包括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PCI手术X线影像学成功定义为对置入支架病变术后病变残余...
- 仇兴标方唯一关韶峰侯旭敏徐迎佳戴锦杰马兰陈力秀陈晖倪幼方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临床随访术后患者冠状动脉介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