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洪祥

作品数:19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盐城市第一小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教学
  • 8篇数学
  • 6篇小学数学
  • 3篇教学内容
  • 2篇心理
  • 2篇正方体
  • 2篇思维
  • 2篇年级
  • 2篇片断
  • 2篇中小学数学
  • 2篇练习
  • 2篇老师
  • 2篇教师
  • 2篇教学片
  • 2篇教学片断
  • 2篇教学设计
  • 2篇长方体
  • 1篇对角线
  • 1篇心理过程
  • 1篇心理活动

机构

  • 11篇盐城市第一小...
  • 5篇盐城市第一小...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盐城市教育科...

作者

  • 17篇戚洪祥
  • 1篇董文歆
  • 1篇姚芳芳
  • 1篇姚芳芳

传媒

  • 5篇中小学数学(...
  • 4篇教育研究与评...
  • 2篇小学教学参考...
  • 2篇小学数学教育
  • 1篇小学教学研究
  • 1篇名师在线
  • 1篇试题与研究(...
  • 1篇教育视界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由“26.2%”想到的
2016年
一、案例简述有个教学案例,任课教师通过对一道常见题"将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进行师生合作分析、探究并进行变式练习:将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注:此改编题在网络上出现次数很多)经过一节课的师生探究活动,通过画图,对图1和图2进行直接分析以及推理(具体探究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最终得到了圆柱体的体积占正方体的78.5%,以及圆锥体的体积占正方体的26.2%。并利用这两个比率常数进行了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种常数的作用。
戚洪祥
关键词:棱长变式练习师生合作任课教师波利亚正六边形
分层探究,提升思辨能力——“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与思考
2020年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和年级组的教师围绕这一内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了如下几点共识。第一,关于"数学中的字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字母的已有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字母的缩写表示单位名称。比如,用"cm"表示"厘米",用"t"表示"吨",等等。
戚洪祥
关键词:年级组苏教版教材用字母表示数思辨能力教学片断教学内容
规律探索教学与思维可视化
2017年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操作经验转化为思维成果,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在可视化媒介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让数学中的规律成为深度学习的载体,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通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两次不同的教学重构,以学生为本、以规律可用、思维可视为主要方向,尝试建构规律,探索教学的一般步骤。
戚洪祥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被引量:1
2014年
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或暂时解决)的过程。其实任何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戚洪祥
关键词: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思维
预设矛盾,激发兴趣,提高探究的实效性──“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断与反思
2011年
一直以来,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得出结论。但是从后续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还是经常遗忘"1/3",究其原因:(1)学生对于"等底等高"理解不透彻;(2)学生的操作实验都是教师安排的,没有产生认知需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对“圆锥的体积”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戚洪祥
关键词:教学片断实效性预设
毕业班总复习试卷讲评课模式初探
2011年
研究背景 2011年5月9日.盐城市市直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在市一小南校区进行.教研的主题是“试卷的命题和试卷的讲评”。我参加了这次活动,第一次听到了试卷讲评课。在评课阶段.很多老师对于这样的课也感到很新鲜.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如:重点题目如何讲解;课堂如何有效互动;习题如何二度开发利用;
戚洪祥姚芳芳
关键词:试卷讲评课评课模式毕业班教研活动
实践有可能出“假知”
2008年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年第4期刊出了甘肃省顾老师的《也谈"实践出真知"》一文(下称"顾文"),文中顾老师探讨了《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年第1~2期吴老师的《实践出真知》一文(下称"吴文")
戚洪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老师几何知识练习题对角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说明
2011年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25~26页例9、例10,“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戚洪祥
关键词:教学设计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教学内容
步步为营,感受数学发现的魅力
2017年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发现或发明都会经历反复的过程。其中有许多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进行大量的事实验证,再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确认其正确性。在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结论虽不需要严格地证明,但也需要让学生经历“初步构建——发现不足——继承完善——再次构建——验证结论”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戚洪祥
关键词:数学发现不完全归纳法数学证明数学发展数学结论
从学生的思维原点出发——一类比的拓展题教学思考被引量:2
2014年
缘起《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11期刊登了《最基本的,是最有效的》一文,文中对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进行了全新的剖析,原题为:两绳的长度的比为5:4,分别剪去28厘米后,两绳剩下的长度比为3:2.则两绳原长各是多少?文中的作者介绍了方程解法:(5x-28):(4x-28)=3:2,然后详细介绍了这种解法的有效性,并佐证了数据"正确率都在96%以上"。
戚洪祥
关键词:教学思考中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数学老师阶段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