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雯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明治
  • 3篇汉文
  • 3篇汉字
  • 2篇语言
  • 2篇战争
  • 2篇日本语
  • 2篇日本语言
  • 2篇史料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读为
  • 1篇对华贸易
  • 1篇对外贸易
  • 1篇新史料
  • 1篇行商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舆论
  • 1篇侦探
  • 1篇政府
  • 1篇殖民

机构

  • 15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日本筑波大学

作者

  • 15篇曹雯

传媒

  • 8篇清史研究
  • 3篇江海学刊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状况被引量:6
2011年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曹雯
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朝鲜被引量:5
2008年
西方近代国际关系秩序观以武力为背景进入中国以后逐渐挤压着支撑中国传统对外体制的中华世界观。其直接后果是造成诸条约国对清朝直属领地以及属邦之主权的侵蚀。清政府的对策是藉现有传统制度并西方国际法来竭力维护上述权益。本论文所指出的中外外模式即是在上述背景下清政府所推出的一个既包括中国传统对外体制元素,又涵盖近代国际法条例的新对外体制。清政府于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朝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便是上述中外外模式的实践。
曹雯
清代广东体制再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起始于乾隆二十二年的广东体制是清朝在广州地区的一项针对外国人的体制,海内外学界一般视其为一项闭关的限制贸易体制,但笔者通过对广东体制的再研究,认为广东体制应是一项旨在有效管理外国人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在于整肃边境口岸广州的秩序、进而维护中国东南沿海的秩序,而它产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前后的国内背景是清朝正发动着旨在解决西北边患问题的准噶尔战事,由此表明以藩封体制为依据而设定的对外政策往往与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国内政策存在着互动性。
曹雯
关键词:清代对外贸易
19世纪80年代文字改良舆论下明治政府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被引量:1
2016年
19世纪80年代,在日本,西学、汉学之争仍是焦点。当时有些人以为,欲兴近代教育,当废弃汉字;若废弃汉字,日本恐将与自己通过汉学建立起来的学术思想发生割裂。而在民间舆论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之前,于文字文体改良,日本政府虽做了些许尝试,但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并未做出改变。反映在小学教科书的编纂上就是,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尽量不用汉字,代之以假名,但就小学阶段所应掌握的汉字数量而言,并未减少,只不过汉字学习被集中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这一现象印证了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于汉字汉文何去何从,仍保持着谨慎态度。
曹雯
关键词:西学汉学
1868年前后汉字汉文在日本之状况
2014年
19世纪中叶,最初由欧洲发起并逐渐向欧洲以外地域推广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波及东亚。与中国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徘徊之后,日本转而坚定走上欧洲现代化历程。这一努力方向使得日本很快便面临如下问题:用怎样的语言对民众实施教育。而近代日本语言的改良首先面对的便是如何对待自己语言中的汉文抑或汉文字这一问题。于此,民间舆论开始分化:是全部废除汉文字,还是对汉文字的数量进行适当删减。通过本文的观察可知,在近代教育尚未完全展开的19世纪60年代末,主张以假名文字或洋文字为国字的激进改良者的提案并不能得到政府抑或民间的回应,即便如福泽渝吉般的温和改良者所提出的倡议也不能有效激起社会的反响。日本文字的改良尚有待于具有初步近代西方意识的知识者的成批涌现,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基础力量。
曹雯
关键词:汉字汉文
汉语会话在日本:明治早期的选择被引量:1
2010年
幕末日本在被美国打开国门后,于1862年重启与中国的人员交往活动。但是迟至1879年,日本才有首部学习北京官话的教科书——《新校语言自迩集散语之部》的出版。该书的诞生表明,日本开始重新确立中国语会话的教育方向,即变传统的"南京官话"学习为"北京官话"学习。而上述教科书其实是对在华英国人威妥玛所撰写的《语言自迩集》的改编。《语言自迩集》之所以成为改编对象,除了它所具备的学习北京官话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一本介绍中国社会状况的简易读本。编纂者相信,通过对《语言自迩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北京官话,还能初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帮助他们在将来能够顺利开展与中国人的交往。
曹雯
关键词:北京官话
乾嘉道时期的广州贸易与行商商欠问题再考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旨在重新解释广州涉外贸易。关于这项贸易,中国政府的目的在于在保障边境安全的同时,杜绝关税不能按期完纳的情况发生;中国行商为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努力化解可能导致他们破产的各种危机;从这项贸易里获得巨大收益的外国商人,尤其英国人,则尽可能消除一切增加他们贸易成本的规章制度,笔者称之为"行商制度"。另外,本文还指出,商欠其实分恶性和良性两种,恶性商欠的爆发往往导致地方甚至中央政府的直接干涉,口岸管理政策会越加严密,但良性商欠作为一种中外商人间的融资行为普遍存在于广州贸易。
曹雯
新史料与清前中期中俄关系再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当今世界以经济主导社会。然而在一个凸显政治道德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经济却永远处于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次要地位。很不幸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近代社会到来抑或到来前夕的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叙述,却忽略了上述事实。例如,清前中期阶段的中俄关系并非双方处于均势状态,在更多情况下,可以说由清朝在操纵。笔者借助重新查阅清官方典章资料和利用新近内部出版的资料集《故宫俄文史料》,重新阐明清朝立场下的中俄关系状态,以及清朝操纵中俄关系所要发展的方向。
曹雯
关键词:中俄关系
19世纪80年代日本民间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被引量:1
2015年
在欧洲现代化模式获得世界性推广的历史背景下,近代日本语言改良无疑成为其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后必将要采取的措施。日本语言的改良起自明治维新前后,但实质性行动,迟至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有所展开。日本语言改良,首先面对的便是如何对待自己语言中的汉文抑或汉字这一命题,即语言要简化,首当其冲是如何设法减轻因汉字难学难记所造成的学习负担。于此,民间舆论早有分化:是全部废除汉文字,还是对汉字的数量进行适当删减。前者的主张显然过于偏激,既不能得到政府的回应,亦很少能获得民间舆论的同情;而后者的观念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渐成为关注现代化运动的有识之士认真考虑的改革目标。近代日本语言的改良,过程漫长而复杂,虽起始于幕末,然至19世纪90年代,改良之雏形亦不过初步确立,而其间的80年代是语言改良最终得以实现的铺垫、积累时期。汉字精简论即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众说纷纭里占据了日本文字文体改良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最后成为明治政府着手推进日本文字文体改良的重要参考与依据。
曹雯
关键词:汉字汉文
日本于甲午海战所展示的情报侦探优势——以日本明治期间文书的解读为中心被引量:1
2015年
晚清,日本人侦察中国之严密可谓登峰造极。笔者近年以来一直在利用日本国会图书馆以电子图书形式公开的明治时期的日本各类文书档案,这些档案涉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方面面状况的观察以及分析。通过阅读这些档案,我们会发现明治日本对于大陆的野心是在以侦探的基础上步步营造出来的。甲午战争尤其海战期间,日本之所以处处得心应手,而中国之所以处处防不胜防,其功劳之大半可归于周密的情报侦探,即日本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策略发挥到淋漓尽致。笔者利用上述日文资料,详细解析了日军在甲午战争尤其海战期间所组织的情报侦探工作,并指出这些情报对于战争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曹雯
关键词:甲午海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