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祖俊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稻田
  • 3篇多熟
  • 3篇三熟
  • 3篇水旱
  • 3篇小麦
  • 3篇成都平原
  • 2篇多熟制
  • 2篇多熟种植
  • 2篇新三熟
  • 2篇玉米
  • 2篇熟制
  • 2篇水稻
  • 2篇秋玉米
  • 2篇丘陵
  • 2篇轮作
  • 2篇灰色关联
  • 1篇东南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增产

机构

  • 10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12篇曾祖俊
  • 5篇庞良玉
  • 2篇吴光清
  • 2篇刘永红
  • 2篇李本国
  • 1篇杨俊辉
  • 1篇刘定辉
  • 1篇刘文雪
  • 1篇罗大刚
  • 1篇冯君成
  • 1篇梁碧波

传媒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农技服务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田多熟种植的经济、生态效益及生产弹性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成都平原现有的主要几种稻田多熟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生产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新三熟种植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生态效益指标均高于稻田两熟种植;(2)适当调整现有稻田多熟种植的劳力及氮肥要素的分配比例,农业生产的整体生产力就会提高。
杨俊辉曾祖俊庞良玉
关键词:稻田多熟种植经济生态效益
川东南浅丘河谷地带水旱轮作田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991年
川东南浅丘河谷地带指盆地东部和南部六地市(重庆、涪陵、万县、达县、泸州、宜宾),位于长江、嘉陵江、渠江下游及其支流海拔250米以下的河谷至350米(或400米)的浅丘,具有准南亚热带的气候特征,稻田适宜三熟制。
罗大刚曾祖俊梁碧波
关键词:玉米轮作
丘陵雨养农区旱地多熟种植及配套技术
1997年
川中丘陵雨养农区旱地改两熟制为三熟制,能较好地利用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趋利避害,获得粮食的显著增产。但随着旱三熟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上普遍存在产量不稳不高。
李本国刘永红吴光清曾祖俊何国亚
关键词:旱地多熟制丘陵
两熟稻田晚秋资源利用技术
1996年
四川现有水旱两熟稻田2000多万亩,集中分布于成都平原及丘陵海拔400~800米地区。本区域大多致地区是一年二熟有余而麦(油)稻稻硬三熟不足,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比较,本区光热条件是早春季优而秋季劣,秋季降温早而快,阴雨多,光照少(只有相似地区的50%左右),严重影响秋季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四川大多数地区不宜发展双季稻。较长时期以来本区域主要以麦稻、油稻一年二熟制为主。一年二熟制在我省属高产稳产种植制度,但作物种类单一。
庞良玉曾祖俊
关键词:稻田资源利用晚秋作物
川中丘陵旱作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1
1994年
对21种植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其综合效益为A类(粮、经、饲、莱结合型)>C类(经济作物型)>D类(粮经结合型)>B类(以粮为主型)。总产值影响因素为投工>投肥>经济作物产值>总投入>粮食作物产值>饲料产值>蔬菜产值。纯收入影响因素为经济产值>投工>粮作产值>投肥>总投入>饲料产值>蔬菜产值。
何国亚曾祖俊刘定辉
关键词:旱作耕作制度川中丘陵
成都平原稻田持续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的定位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通过六年定位试验,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和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看出:成都平原稻田麦稻晚秋,油、稻晚秋轮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持续高产高效,是本区较优良的持续高产高效种植制度;在目前一年二熟制为主的情况下,应大力开发利用晚秋资源,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有利于后茬小麦增产,对减轻小麦连作障碍有显著作用,油菜、小麦连作都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作物产量降低。
庞良玉曾祖俊
关键词:稻田水稻小麦
麦玉苕旱三熟培肥土壤及保墒效应的灰色分析被引量:3
1993年
灰色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以模式1(麦玉苕,中厢绿肥)培肥土壤效果最佳,其次是模式2(麦玉苕,中厢挑沙),模式4(麦玉苕,窄厢挑沙)欠佳,模式3(麦玉苕,中厢大麦)培肥土壤效果最差;保墒效果以模式1最佳,模式3次之,模式2及模式4最差。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同一种土壤养份在不同种植模式中,其贡献大小是不同的,这对于确定不同轮作制的氮、磷、钾肥投入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何国亚曾祖俊周天锐倪天柏
关键词:灰色关联小麦间作
成都平原稻田增种秋玉米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3
1992年
成都平原稻田以一年二熟制为主,使晚秋大约2个月左右时间和占全年20%的光热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1986年以来,我们结合稻田新三熟制研究,总结出秋玉米高产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措施。1991年我们在广汉进行大面积高产示范,间作玉米平均亩产嫩玉米700-900公斤,亩产值达400元左右,产量、效益十分显著。
庞良玉曾祖俊孙禄鉴陈启元
关键词:水稻玉米轮作
稻田水旱两熟及新三熟小麦轮、连作效应分析——“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及新三熟定位试验”第一报被引量:4
1991年
五年定位试验表明,水旱两熟稻田麦稻连作使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供肥能力降低,杂草大量增加,导致小麦显著减产.稻田新三熟具有显著减轻小麦连作障碍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小麦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是提高两熟制小麦产量和克服连作小麦减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曾祖俊庞良玉
关键词:连作小麦
全文增补中
四川盆地旱粮持续增产与耕制改革被引量:6
1998年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耕作制度现状和潜力分析,评价旱三熟的空行利用和不同种植模式,并提出新时期旱地三熟四(五)作主体种植模式。
刘永红曾祖俊何国亚李本国吴光清冯君成
关键词:四川盆地多熟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