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德明
作品数:
4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长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合作作者
张艳妮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李荣西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王宁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刘海青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朱瑞静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期刊文章
1篇
学位论文
领域
3篇
天文地球
2篇
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2篇
盆地
2篇
裂变径迹
2篇
隆升
2篇
隆升速率
2篇
储层
1篇
低渗
1篇
低渗油气藏
1篇
岩性
1篇
延长组
1篇
延长组长
1篇
演化史
1篇
造山带
1篇
砂岩基质酸化
1篇
山带
1篇
四川盆地
1篇
酸化
1篇
酸化工艺
1篇
气藏
1篇
热历史
1篇
热演化
机构
4篇
长安大学
1篇
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4篇
朱德明
3篇
李荣西
3篇
张艳妮
2篇
朱瑞静
2篇
刘海青
2篇
王宁
1篇
席胜利
传媒
1篇
地质科学
1篇
西北地质
1篇
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1篇
2015
2篇
2014
1篇
2013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4年
矿物裂变径迹技术是一种低温热史及年代学测定技术,广泛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沉积物来源、造山带隆升剥蚀、地质年代学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造山带构造隆升速率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笔者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反演热史、裂变年龄和矿物对-封闭温度法确定构造隆升速率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构造隆升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刘海青
李荣西
张艳妮
朱德明
朱瑞静
王宁
赵帮胜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隆升速率
砂岩基质酸化方法探究与管理系统的应用
随着我国低渗油气藏不断的投入开发,对储层酸化解堵改造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根据一般油田酸化生产的需求,分别从储层岩性、物性以及流体特征等因素入手,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及 X衍射等方法,紧密结合实际,在分析总结储层伤害与...
朱德明
关键词:
酸化工艺
低渗油气藏
储层岩性
流体特征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被引量:13
2014年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 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 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 m·Ma^-1,隆升量约为900 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 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 m·Ma^-1,隆升量约为2600 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 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 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000 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 Ma或5 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张艳妮
李荣西
刘海青
朱瑞静
朱德明
王宁
赵帮胜
关键词:
构造隆升
热演化史
裂变径迹
沉降速率
隆升速率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低渗透储层成因
被引量:7
2013年
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复杂而强烈,对储层物性有着重要影响。应用岩相学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影响定量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低渗储层成因机理。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研究表明,压实作用虽然造成12%~20%的孔隙度损失,但是压实后剩余孔隙度仍高达15%~23%;早期胶结作用使孔隙度损失很小,压实作用和早期胶结作用并没有使储层致密,不影响油气渗流。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晚成岩阶段A期-B期形成的钠长石、亮晶方解石、白云石、自生高龄石和铁绿泥石等大量胶结物的晚期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仅有4%~6%,储层因此而致密,由此影响油气渗流。晚期裂隙作用对储层孔隙度贡献为6%~8%,改善了储层物性而使其成为有效储层。盆地演化及与之对应的成岩事件研究认为,印支运动前,姬塬地区长4+5储层处于浅埋藏阶段,经历压实作用和早期胶结作用;早-中侏罗世长7烃源岩进入未成熟-低熟阶段,形成富含有机酸流体进入储层而发生溶蚀作用;早白垩世中-晚期进入深埋藏成岩阶段,晚期胶结物大量形成而使储层致密。生烃增压作用导致的裂隙以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对研究区长4+5有效储层形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同时对低渗油气藏勘探也具有指导意义。
席胜利
李荣西
朱德明
张艳妮
关键词:
孔隙演化
胶结作用
成岩序列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