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强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主题

  • 3篇介子
  • 3篇RE
  • 3篇APPROA...
  • 3篇DECAYS
  • 2篇因子化
  • 2篇衰变
  • 2篇PV
  • 2篇QCD因子化
  • 2篇B介子
  • 2篇CHARML...
  • 1篇有效哈密顿
  • 1篇有效哈密顿量
  • 1篇原子
  • 1篇原子核
  • 1篇原子核物理
  • 1篇矢量介子
  • 1篇衰变道
  • 1篇衰变宽度
  • 1篇子核
  • 1篇唯象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李新强
  • 2篇鲁公儒
  • 1篇苏方
  • 1篇杨亚东
  • 1篇李艳敏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高能物理与核...
  • 1篇中国物理学会...
  • 1篇强子对撞机上...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QCD因子化框架下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的唯象研究
重昧物理,尤其是B物理,在检验标准模型、探索CP破坏的起源以及寻找新物理存在的迹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对B介子衰变及其中的CP破坏的研究也就构成了当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广泛被采用的QCD因...
李新强
关键词:B介子衰变CP破坏QCD因子化有效哈密顿量
Re-examining charmless B→PV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approach
李新强
Re-examining charmless B→PV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approach
Outline 1. Introduction and Motivation 2. Decay amplitudes of B→PV at NLO in αS 3. Penguin contractions of spe...
李新强
文献传递
代非普适Z′模型下中性B_s介子混合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基于LHCb,Tevatron以及D0实验组关于中性Bs介子混合的最新实验结果,Γs12中有可能存在大的新物理贡献,本文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对Bs—ˉBs混合进行了研究.假定Z′玻色子不仅对非对角矩阵元Ms12有贡献,还考虑了由树图交换Z′玻色子所导致的b→sccˉ算符对非对角矩阵元Γs12的贡献.结果表明:在△Ms,φs和Bd→J/ψKS衰变的间接CP不对称这些物理可观测量的联合限制下,实验值asfs得不到解释.因此,在对非普适Z′模型假定下,不能同时对所有中性Bs介子混合观测量给出解释.伴随着LHCb以及未来的超级B工厂的运行,尤其是对CP不对称asfs的测量,期望这一问题将得到解答.
鲁公儒李新强李艳敏苏方
关键词:B介子
QCD因子化方法下两体非轻无粲_s→VV衰变被引量:1
2004年
利用QCD因子化方法 ,在标准模型下对Bs 介子衰变到两个轻矢量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i)在该方法下 ,非因子化修正对不同的螺旋度振幅的贡献是不同的 ,有效系数ahi 是与末态矢量介子的螺旋度h相关的 ;(ii) Bs→VV过程中的某些衰变道的分支比是很大的 ,甚至达到了10 - 5的量级 ,在未来的B物理实验上是完全有可能测量到的 ;(iii)对大多数衰变道来讲 ,横向衰变宽度与总宽度的比值ΓT/Γ是非常小的 .这意味着在两体非轻 Bs→VV衰变中 ,末态两个轻矢量介子都趋向于具有零螺旋度 .
李新强鲁公儒杨亚东
关键词:QCD因子化矢量介子衰变道衰变宽度螺旋度VV
Re-examining B→ππ,πK Decays in QCD factorization approach
<正>~~
李新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