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 作品数:43 被引量:59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 首都圈(38°~41°N,114°~120°E)不但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地震灾害多发区,历史上曾有多次破坏性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首都圈地区一直被确定为我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有鉴...
- 王峻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李昱
-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上地幔首都圈地区
-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被引量:130
- 2009年
-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一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 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飚李昱王峻齐少华
-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地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台阵
- 地幔上涌对鄂尔多斯西缘岩石圈的改造:来自远震多尺度层析成像的证据被引量:18
- 2018年
-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104°附近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可能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300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这一现象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两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 高翔郭飚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李昱
-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19
- 2009年
-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 ,114°E-7.19. 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一三河一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人造成的热效应.
- 王峻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李昱
- 关键词:首都圈接收函数反演
- 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面波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面波相速度或群速度成像假设面波沿大圆路径传播.但是,在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面波会偏离大圆路径传播,从而导致基于大圆路径假设下的面波成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成像方法,研究了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对四川西部地区面波相速度成像结果的影响.使用快速行进法(fast marching method)进行面波传播路径的射线追踪,采用子空间反演法(subspace inversion)进行迭代反演,对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川西台阵的短周期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数据进行成像分析,并与使用大圆路径传播的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对理论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当速度结构变化较大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能够更好地恢复模型异常.对川西台阵的真实数据反演结果显示:在短周期为6 s时,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较基于大圆路径传播的反演方法所获得的相速度异常的幅度更大些.在四川盆地区域两者的差异接近0.2 km/s;在周期为10 s时,两种反演方法的差异显著减小,基本都在0.1 km/s以内.这主要是因为6 s周期的面波相速度对复杂的上地壳浅层结构更为敏感,从而使得面波的偏离大圆路径传播效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当某一周期不同路径的面波相速度测量值变化较大.例如相对于平均相速度的异常超过10%时,则需考虑采用基于偏离大圆路径传播的面波成像方法,否则速度异常较大区域的反演结果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偏差.
- 李想姚华建李昱刘启元
- 关键词:相速度
- 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中西部天山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 大陆动力学研究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界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而大陆变形及其动力学乃是大陆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陆内构造带,作为陆内的强烈变形区,是影响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其动力学过程已成为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际性前沿性重点课题。...
- 李昱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赖院根
- 关键词:接收函数反演准噶尔盆地地壳厚度地壳上地幔南天山
- 天山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41
- 2007年
- 2003年4月~2004年9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横跨天山布设了由60个观测台站组成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其中,沿奎屯-库车横跨天山的观测剖面共有51个台站,剖面长度近500km.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沿该剖面的接收函数和100km深度范围内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前人的探测结果相比,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横跨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的横向变化,给出了天山地壳变形和盆山耦合关系的新证据.结果表明:(1)天山地壳不存在明显的山根,天山下方壳幔之间大多为过渡性的梯度带结构,南、北天山甚至没有明显的壳幔界面,表明壳幔物质的分异尚未完成,天山的再造山过程仍在继续;(2)天山造山带地壳在垂直山体走向的方向上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壳幔界面具有断错结构,且两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3)壳幔界面的断错与地表的构造边界密切相关,其中与地表南天山山前断裂相对应的壳幔界面断错达到14km,表明天山山体不同部分之间发生过强烈的垂向差异运动,我们的结果支持地壳的非连续变形模型,且塔里木地块俯冲的前端仅限于南天山的南侧;(4)天山中上地壳存在多处明显的S波低速体,它们分别位于天山两侧盆山结合部和天山不同块体的结合部,其中在盆山结合部的低速体为明显向山体倾斜的构造,且壳内低速体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表明低速体的形成可能与两侧盆地地壳的插入和俯冲,天山各块体的拼合及快速隆升密切相关.
- 李昱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赖院根
- 关键词:非线性反演接收函数S波速度地壳上地幔天山造山带
- 川西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构研究
- 川西及其邻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的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地块交接地区,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过程和大陆活动块体边界带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理想试验场之一。这个地区以强烈的地壳变形和断裂作用,并伴随着频繁的地震活动为特征...
- 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飚李昱王峻齐少华
- 关键词:地壳厚度地壳变形鲜水河断裂带
- 汶川地震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汶川大地震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26°-32°N,100°-105°E)布设了由29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观测台阵(简称川西台阵)。根据川西台阵记录的环境噪声和远震波形数据,利用噪声成像技术和接收函数方法,我们研究了川西地区(29°-32°N,100°-105°E)地壳上地幔10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本文得到的结果为研究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地壳结构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观测证据。我们的结果表明:
- 刘启元李昱陈九辉齐少华李顺成郭飚王峻
- 关键词:三维S波速度结构地壳上地幔地震区龙门山断裂带
- 汶川M_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1
- 2009年
-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 (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
- 刘启元李昱陈九辉郭飚李顺成王峻张绪奇齐少华
- 关键词:汶川地震接收函数反演泊松比地壳上地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