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辉
-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Clade2.3.4 H5亚型禽流感疫苗变异候选株的构建被引量:3
- 2014年
- 为应对Clade2.3.4H5亚型禽流感病毒持续发生的抗原性改变及其引发的潜在的地方性流行,需要根据流行监测的抗原分析结果制备疫苗候选株。采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以A/Puerto Rico/8/34(H1N1)(PR8)AIV的内部基因为骨架,以Clade2.3.4H5N1亚型AIV A/chicken/Hebei/2/2011(wt-HB株)的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为供体,并删除wt-HB株HA基因中编码多碱性氨基酸的序列,成功拯救出1株重组病毒rHB/PR8。该病毒在鸡胚和MDCK细胞上均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对SPF鸡和鸡胚无致病性。这一研究结果为防控变异的Clade2.3.4H5亚型禽流感提供了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 王萱李群辉孙中涛高照刘佳佳王晓泉刘晓文
- 关键词: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NA基因
- 稳定表达人Siat7e基因的MDCK细胞系的建立和全悬浮细胞的驯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现有的禽流感疫苗生产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有必要开发全悬浮培养的细胞系来满足大生产的需求。方法:我们通过转染稳定表达Siat7e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对MDCK细胞进行改造,并经过后期的驯化,筛选适应于全悬浮培养的MDCK细胞。结果:成功筛选到能稳定表达Siat7e基因并能适应全悬浮生长的细胞系。结论:该细胞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MDCK细胞的培养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疫苗提供参考。
- 张妍张文俊李群辉刘晓文刘文博刘秀梵
- 关键词:MDCK疫苗生产
- 一株鸭源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根据其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neuraminidase,NA)的不同,可分为16种HA和9种NA亚型。根据其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虽然H4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低致病性AIV,感染家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但其对禽类甚至是哺乳动物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调查监控。【方法】为了探讨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遗传演化规律,对2010年在中国华东地区某活禽市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分离到的一株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Nanjing/1102/2010(简称DK/NJ/11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常规的血清学试验确定其HA亚型,提取病毒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其各基因片段,连接p GEM-Teasy载体上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Gen Bank中的BLAST工具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与Gene Bank中的H4亚型流感病毒及其它相关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DK/NJ/1102的HA基因与Mongolia分离株A/duck/Mongolia/274/2007(H4N3)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8.9%。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E-K-A-S-R-G",符合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NA基因与华东地区分离的鸭源毒株A/Duck/Eastern China/n91/2009(H3N8)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4%;PB1、PA和NP基因均与H1亚型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最近;M基因与A/wild duck/Korea/CSM4-12/2009(H5N1)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9.9%;NS基因与韩国2009年分离的H7N7亚型流感病毒遗传距离最近。NS1蛋白的80-84处氨基酸没有发生氨基酸缺失。【结论】该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构成比较复杂,可能是一株多基因重组病毒。
- 赵晴晴李群辉朱杰钟蕾刘晶晶顾敏王晓泉刘文博刘秀梵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 免疫鸽群中2株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为了研究目前免疫鸽群中新城疫病毒(NDV)感染发病的原因,对2011年从江苏省和湖南省2个免疫过的发病鸽场分离到的2株鸽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以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将其与疫苗株La Sota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NT-10株为强毒株,HuN株为中等毒力。对其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二者均为Ⅵb亚型NDV,均为强毒裂解位点,F蛋白上有3个区别于其他基因型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即132S,259H,380N。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个NDV分离株与La Sota的抗原性差异很大。结果表明,Ⅵb亚型仍然是鸽群中新城疫病毒的主要流行株,该亚型具有明显的宿主感染特异性;鸽源Ⅵb亚型NDV分离株与La Sota的抗原性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免疫鸽群中发生NDV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必要研制用于预防鸽群中Ⅵb亚型NDV感染的新型疫苗。
- 朱杰赵晴晴陈广仁宋庆庆胡顺林王晓泉李群辉刘秀梵
- 关键词:新城疫F蛋白
- 采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clade7..2 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高产疫苗株
- 2015年
- 为构建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高产疫苗株,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删除Clade 7.2 H5N2亚型AIV A/chicken/Shanxi/Q6/2013(wt-Q6株)血凝素(HA)基因多碱性氨基酸序列,以wt-Q6株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为供体,结合A/Puerto Rico/8/34(H1N1)(PR8)AIV的6个内部片段骨架,构建针对此种变异的H5亚型AIV疫苗株,成功拯救出一株重组病毒r Q6/PR8。该病毒在鸡胚和MDCK细胞上均具有较好的繁殖滴度,对SPF鸡胚和鸡无致病性,具有低毒高产的特性,符合疫苗候选株的标准。
- 孙中涛王萱李群辉高照王晓泉刘秀梵刘晓文
- 关键词:H5CLADE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
- 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基因的检测被引量:3
- 2012年
- 江苏省某鸽场鸽群出现呼吸困难,死亡增多现象,剖检病死鸽,呈现气囊炎、腹膜炎和皮下广泛性出血等病变。无菌采集脾脏、肺脏等脏器进行病毒分离,但未分离到病毒。选取健康鸽和病鸽各10只,测定新城疫抗体,其抗体水平均较高。同时,无菌采集病料分离到2株细菌,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为大肠杆菌,玻板凝集试验表明C株为O163型,D株为O138型。对分离到的细菌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株对链霉素等8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敏感;D株对庆大霉素等5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对链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分别设计引物对其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
- 朱杰许秋阳李群辉古小兵王晓泉
-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基因PCR检测
- 新城疫病毒基质蛋白与禽细胞核磷蛋白B23.1在HEK-293T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质(matrix,M)蛋白和禽细胞核磷蛋白B23.1在HEK-293T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参照GenBank中NDV JS/5/05/Go株全基因序列(JN631747)和禽细胞核磷蛋白B23.1基因序列(NM_205267),设计、合成扩增M基因和B23.1基因的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M基因和DF1细胞的B23.1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GFP-M、pCMV-HA-M和pDsRed-B23.1;将pEGFP-M和pDsRed-B23.1共转染HEK-293T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蛋白与B23.1蛋白的共定位;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进一步验证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在转染的HEK-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M蛋白与B23.1蛋白在核仁具有共定位特征;Co-IP进一步证实两者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NDV M蛋白与禽细胞核磷蛋白B23.1存在相互作用,M蛋白可能通过与B23.1蛋白的相互作用进入核仁。
- 段志强陈坚何亮许海旭李群辉胡顺林刘秀梵
-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基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疫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1年
- 传统的疫苗生产方法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为了适应扩大化工业生产的需要,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已经在工业生产上日益成熟,本文就此项技术中关于悬浮培养的细胞性能、细胞悬浮培养驯化的方法、悬浮培养细胞培养基的优化、生物反应器种类等要素进行概述,并对此技术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 张妍张文俊赵坤坤李群辉刘晓文刘文博刘秀梵
- 关键词:细胞疫苗生产
- Clade2.3.2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候选株的构建被引量:3
- 2012年
- 近年来Clade2.3.2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逐渐成为我国及越南等其他一些国家流行的优势毒株,并呈现出一定变化规律的氨基酸进化趋势。本研究以A/Puerto Rico/8/34(H1N1)(PR8)AIV为内部基因供体,以Clade2.3.2H5N1亚型AIV A/chicken/Yangzhou/1117/2011(YZC3)为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供体,通过反向遗传操作,在符合人类疫苗生产标准的COS-1细胞中救获低致病性的疫苗毒株。结果成功拯救出1株重组病毒rYZC3,该病毒在鸡胚和MDCK细胞上均具有较好的繁殖能力,对SPF鸡和鸡胚无致病性。本研究为防控当代流行的H5亚型禽流感提供了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 张妍张文俊李群辉刘晓文刘文博刘秀梵
- 关键词:H5亚型禽流感病毒
- 禽流感疫苗生产中病毒培养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禽流感疫苗大规模生产一直备受关注,建立以生物反应器技术为基础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禽流感疫苗生产的主流模式。目前国内外报道禽流感疫苗的病毒培养方式主要有传统的SPF鸡胚生产法、哺乳动物细胞贴壁培养法、微载体悬浮培养法、全悬浮无血清培养法。文章介绍了不同病毒培养工艺的优缺点,尤其是全悬浮无血清细胞培养法,该技术是进行大规模禽流感疫苗生产的必然趋势。
- 王萱李群辉高照孙中涛程欣刘佳佳王晓泉刘晓文
-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病毒培养微载体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