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苗春

作品数:6 被引量:15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学
  • 2篇岩系
  • 2篇有机岩
  • 2篇有机岩石学
  • 2篇生烃
  • 2篇生烃潜力
  • 2篇牛蹄塘组
  • 2篇孔隙
  • 2篇黑色岩系
  • 2篇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岩石学特征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意义
  • 1篇有机岩石学特...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李苗春
  • 6篇姚素平
  • 5篇焦堃
  • 3篇吴浩
  • 3篇丁海
  • 2篇胡文瑄
  • 2篇张科
  • 2篇汤中一
  • 1篇裴文明
  • 1篇胡凯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煤纳米孔隙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煤纳米孔隙是认识煤中吸附气储集和运移的重要因素.提出一种研究煤纳米孔隙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级分辨率,可直观清晰地观察煤的纳米孔隙特征,并可对煤纳米孔隙结构参数进行三维定量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纳米孔主要为变质气孔和分子间的链间孔,变质气孔的形貌主要为圆形和椭圆形,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变质气孔的发育程度不断增加;链间孔的形态变化较大,低煤级煤的链间孔大于高煤级煤,链间孔随煤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横切面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煤纳米孔隙的几何学特征,相分析的参数是表征煤微孔隙度的重要参数之一,而粒度分析则可以检测煤纳米孔隙孔径分布特征.AFM对煤纳米孔隙的研究,将会给煤的微观结构和煤层气吸附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姚素平焦堃张科胡文瑄丁海李苗春裴文明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煤层气孔径分布孔隙度
煤和干酪根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对煤和干酪根结构的认识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基于各种方法,先后建立了多个煤和干酪根的结构模型,但至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原子力显微镜(AFM)可以实时、实空间、原位成像,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直接观察表面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在对图像的分析中,AFM超越了传统仪器单纯平面成像的功能,可提供样品表面动态三维图像和用于分析的定量化信息。通过纳米技术,实现了原子级的分辨率的观察,揭示了煤和干酪根聚集态分子和纳米级孔隙的形态、大小、结构及相互间的空间排列特征,显示出在煤和干酪根结构研究中的巨大潜力。纳米技术为煤和干酪根结构的基础研究工作拓展了新的途径,也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煤炭的二次转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姚素平焦堃李苗春吴浩
关键词:干酪根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92
2014年
页岩气是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页岩的孔隙特征是决定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一般以纳米孔隙占优势,用常规储层孔隙的表征方法难以解释美国的高产页岩气系统。因此,页岩纳米孔隙的表征成为制约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因素。在综述目前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页岩储层孔隙的主要表征方法有3种:(1)以微区分析为主的图像分析技术;(2)以压汞法和气体等温吸附为主的流体注入技术;(3)以核磁共振、中子小角散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为代表的非流体注入技术。图像分析能够直观、方便、快捷地获取孔隙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流体注入法在表征微孔隙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非流体注入技术由于其原位、无损分析及粒子高穿透力的特点,使研究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孔隙特性成为可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明确各种表征技术的优势与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建立孔隙研究流程,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能在不同的尺度下有效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
焦堃姚素平吴浩李苗春汤中一
关键词:页岩气孔隙结构
湘西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7
2013年
通过湘西三岔地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综合研究,讨论了湘西牛蹄塘组沉积时期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V/(V+Ni)比值为0.42~0.92,平均0.71;V/Cr比值为0.53~44.50,平均5.34;Ni/Co比值为1.92~23.30,平均7.80;U/Th比值为0.16~15.73,平均4.98;δU比值为0.64~1.99,平均1.50。δCe呈负异常。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反映牛蹄塘组沉积早期在海侵引起的大范围缺氧还原条件下发生了短暂充氧事件,使得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不断变化。牛蹄塘组沉积早期主要为缺氧还原环境,中期受充氧事件的影响,多表现为贫氧环境,后期随着海平面下降,多为氧化环境。②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烃源岩的成烃生物母质主要为浮游藻类、底栖宏观藻类、浮游动物、底栖海绵等,有机质类型有I型和II型之分;I型分布区间广,主要分布在还原环境中,而II型主要出现于含氧环境中。③黑色岩系TOC含量平均达6.04%,120 m以下的岩石中均〉2%,而110 m以上多小于2%,表明牛蹄塘组还原环境下沉积的页岩生烃潜力较大。
李苗春姚素平丁海吴浩汤中一胡凯
关键词: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岩石学沉积环境生烃潜力
湘西三岔地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岩石学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广泛发育了1套黑色岩系,被认为是中国南方4套海相烃源岩之一。但由于该套烃源岩时代老、有机质成熟度高,故对其有机岩石学特征探讨还没有定论。通过光片、薄片的对比观察,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详细研究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并尝试性地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湘西三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有机质可划分为有形态组分、无形态组分。其中有形态组分又可分为植物藻类组(层状藻类体、结构藻类体Ⅰ、结构藻类体Ⅱ)、动物有机组、细菌型的菌类体及混合型海相镜质体;无形态组分主要为微粒体和沥青质体。从观察到的有机质组分反映了该套黑色岩系的生源母质具有多重属性,但从统计的各组分含量上来讲主要为浮游菌藻类、底栖宏观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海绵等,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系统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有机质差异主要是由母质类型的差异所造成,宏观底栖藻类和大型低等水生植物(如浅海底栖叶状体植物)的发育是形成Ⅱ型有机质的主要因素。对牛蹄塘组有机岩石学特征的分析为该套黑色岩系的油气生成潜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李苗春丁海焦堃姚素平
关键词:牛蹄塘组有机岩石学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
木栓质的菌解-热模拟实验特征及木栓质体的成烃演化机制被引量:3
2011年
木栓质体是我国南方树皮煤的主要显微组分,在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含量,是一种早期生油的显微组分,对煤成油和未熟—低熟油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被子植物栓皮栎周皮木栓组织的细菌降解和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的生物先质——木栓质的成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木栓质可以被细菌降解,并具有两次热解油气生成高峰,分别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0.35%~0.5%和0.8%~1.1%左右。角质体和树皮体的自然演化系列和热模拟实验结果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我们认为:①木栓质体的生烃潜力并没有在传统的"油窗"之前就消耗殆尽,在较高演化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油气生成潜力;②木栓质体的热演化特征可以由木栓质的类脂特性来解释,现代植物木栓组织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宏观大分子热稳定性的差异是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热降解多阶段生烃的主要原因;③木栓质热演化早期生成的液态油以含氧的胶质化合物为主,晚期则生成大量的C12+的高蜡油。
张科姚素平胡文瑄焦堃李苗春
关键词:细菌降解生烃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