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军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
  • 2篇复位
  • 1篇腰痛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摘除
  • 1篇张力带
  • 1篇张力带内固定
  • 1篇置换术
  • 1篇治疗腰椎间盘...
  • 1篇治疗腰椎间盘...
  • 1篇治疗髌骨骨折
  • 1篇髓核
  • 1篇髓核摘除
  • 1篇髓核摘除术
  • 1篇突出症

机构

  • 5篇滁州市第二人...

作者

  • 5篇杨军
  • 4篇韩庆
  • 3篇徐晓丹
  • 3篇刘永俊
  • 3篇鲁成
  • 3篇王恒
  • 2篇薛天乐
  • 2篇刘磊
  • 1篇侯德胜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钢针经皮撬拨复位与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比较钢针经皮撬拔复位内固定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30例,分别接受钢针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15例(撬拨组),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15例(切开组),观察2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相关角度复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月~54个月(平均18.5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切开组明显优于撬拨组。表现在Bohler角、Gissane角和足部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能更好地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如能较好掌握手术适应症,精细操作,开放复位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更好方法。
杨军王恒鲁成刘永俊
关键词: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开放复位
小切口有限开窗与传统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小切口有限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扩大开窗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9例,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小切口有限开窗术86例(小切口开窗组),传统扩大开窗术93例(扩大开窗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各项手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小切口开窗组为8 ~48个月,平均38.9个月;扩大开窗组为7~50个月,平均39.6个月.按Nakai疗效标准评定,两组术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6.5%和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小切口开窗组亦显出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有限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及短、中期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杨军韩庆徐晓丹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
闭合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 探讨在辅助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后使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及分析。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4年10月,回顾性分析在辅助C臂机透视下选择合适的患者,闭合复位髌骨骨折结合硬膜外导管针引导钢丝下使...
鲁成王恒刘磊薛天乐侯德胜杨军耿天勇吴泉刘永俊徐晓丹韩庆
关键词:骨折闭合复位张力带内固定
肿痛安胶囊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腰痛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针灸、推拿、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肿痛安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腰部功能改善程度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部功能改善的优良率为9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痛和轻度疼痛的总比率为88%,对照组为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肿痛安胶囊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韩庆仲文军杨军
关键词:腰痛肿痛安胶囊临床疗效
重建外旋肌群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7号线或是薇乔线“8”字缝合重建作为A组。同期常规初次THA未行外旋肌群止点重建的65例66髋作为B组,比较2组THA术后脱位率,最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随访8~40个月。A组患者随访出现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约1.30%);B组患者1例因脑梗塞未能随访,其余术后出现关节后脱位6例(约9.23%)。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及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鲁成王恒刘磊杨军耿天勇薛天乐刘永俊徐晓丹韩庆
关键词:后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