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鸣 作品数:31 被引量:57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江苏省行政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政治法律 经济管理 哲学宗教 更多>>
日本公共外交的政策调整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借助大众文化、对外宣传和ODA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公共外交攻势。除上述日本惯用的公共外交手法之外,近年来,日本公共外交政策出现的调整也值得关注。为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日本政府在其内阁官房设... 赵华 杨夏鸣文献传递 从《外交》刊文看美国学者对美国霸权衰退的讨论 被引量:1 2015年 战后美国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出现一次关于美国权势问题的讨论。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陷入泥潭,其后,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又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这一系列事件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再次引发了关于美国衰落的讨论。那么,本次讨论是众多历史循环中的又一例,还是美国滑向衰落的开端?金融危机后, 赵华 杨夏鸣关键词:美国霸权 美国学者 世界金融危机 刊文 伊拉克战场 霸权地位 公共外交的原理:温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 谈东晨 杨夏鸣文献传递 美国视角下的霸权衰退——基于对1999-2015年《外交》刊文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大国兴衰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关于美国霸权的讨论则是贯穿战后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线索。冷战结束特别是美国卷入全球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再次出现新一波关于霸权问题的争论。对于该问题美国国内分歧很大。本文试图以美国1999—2015年《外交》杂志作为研究对象,从相关刊文出发,讨论美国精英如何看待美国的霸权衰退,笔者根据文章作者的身份和议题对文章进行分类,考察产生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重点对不同观点的逻辑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精英讨论的结果可分为"肯定衰退说""否定衰退说"和"相对衰退说"三种观点,而且作者的身份与其观点有内在联系,此外,不同作者还就具体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总体看,多数美国学者和政要持否定美国霸权已经衰退的观点。 赵华 杨夏鸣鲍恩典书信选1937-1938(一) 被引量:3 2018年 格蕾丝·鲍尔(Grace Louise Bauer),中文名鲍恩典,189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19年,作为一名医务传教士被美国教会(the Christian Temple)派往中国,在金陵大学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负责病理化验室的工作。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前她决定留在南京,从事难民的医疗救护工作,其理由是医院“在这里存在了差不多50年后,医院不能关门,不能在这里的民众有史以来最需要的时候抛下他们。”在给家人的信中她数次提到“我感激你们对我留在南京的理解”,并认为“对于留下来的举动,我们得到了回报,我们得以(继续)提供服务,至少我们能够减轻(中国人的)一些痛苦”,“每当特里默和我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我俩都同意留下来是值得的”。由于其父亲身患重病,鲍恩典不得不于1941年10月回国。其后,一直在巴尔的摩一所大学医院的病理化验室工作,直至退休。她从未放弃重返南京的愿望。1976年7月29日,跑恩典在家乡巴尔的摩病逝。在华期间,鲍恩典留有日记(Grace Bauer’s dairy of 1937—1941),以及22年中写给其母亲及家人的500多封书信。这组书信藏于美国纳什维尔基督教会档案馆。 杨夏鸣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致国务卿电报一组(1937.11.23—1938.3.14) 被引量:2 2010年 随着中国政府宣布撤离南京前往汉口和重庆,1937年11月22日美国大使离开南京前往汉口。由于南京尚有18名美国公民拒绝撤离,大使馆二等秘书艾奇逊、帕克斯顿和武官助理罗伯茨上尉留在南京大使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与国务院保持通讯联系。12月7日艾奇逊认为他们已为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做了能做的一切,并将自己的住所留给美国人在危急时刻使用。12月9日,光华门等地爆发战斗,艾奇逊等一行于下午3时离开南京市区,登上停泊在下关江面的帕奈号撤离南京。以下一组电报①报告了其间南京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们亲历帕奈号遭受到轰炸的全过程。 杨夏鸣 丁毅明关键词:美国驻华大使馆 英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一组 被引量:3 2002年 杨夏鸣 王卫星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史料 暴行 侵华时期 外交档案 使馆 欲盖弥彰:南京陷落后日军对西方人士返回南京的阻扰 2018年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行了阻扰、拖延西方人士返回南京的策略。在美国等国的交涉下,该策略逐步放宽,直到1938年7月才基本结束。受此影响的包括外交官、医务人员、传教士及商人。日军当局的借口是南京不安全,但真实的目的是阻止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传播。就限制商人返回而言,保护日本的商业利益也是目的之一。该政策的实施表明,日军当局不仅知道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各种暴行,而且还企图加以掩盖。 杨夏鸣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战争集体记忆构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和平 2017年 哈布瓦赫等人的集体记忆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框架中个体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记忆,正是凭借这一能力,社会“干预”个体的记忆,并根据社会的“理性需求”来塑造集体记忆。建国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经历了国际主义主导的建构和基于爱国主义的重建。战争(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重构不仅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国际和平。 杨夏鸣 肖兆森关键词: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 集体记忆 新时期日本公共外交探析 2015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借助大众文化、对外宣传和开发援助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公共外交攻势。当前,日本公共外交表现出了新的理念、内容和特点,为进一步改善其国际形象和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做好了舆论准备。然而,围绕历史认识和领土主权等问题,日本对其邻国特别是中韩等国的公共外交陷入了困境,这将会阻碍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今后日本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借鉴。 赵华 杨夏鸣关键词: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