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学军

作品数:208 被引量:865H指数:1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0篇胶质
  • 101篇胶质瘤
  • 62篇细胞
  • 57篇肿瘤
  • 43篇神经胶质
  • 43篇神经胶质瘤
  • 30篇恶性
  • 27篇手术
  • 23篇恶性胶质瘤
  • 21篇细胞瘤
  • 19篇神经系
  • 19篇神经系统
  • 18篇脑胶质瘤
  • 18篇基因
  • 17篇胶质瘤细胞
  • 16篇母细胞
  • 16篇母细胞瘤
  • 15篇胶质母细胞
  • 15篇胶质母细胞瘤
  • 14篇替莫唑胺

机构

  • 19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4篇天津医科大学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桂林医学院附...
  • 4篇湖南医科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沧州市中心医...
  • 3篇莱芜市人民医...
  • 3篇国家自然科学...
  • 3篇天津市海河医...
  • 2篇暨南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浙江省台州市...
  • 2篇山东省交通医...
  • 2篇海洋石油总医...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07篇杨学军
  • 43篇于圣平
  • 20篇杨树源
  • 20篇林雨
  • 19篇张斌
  • 18篇明浩朗
  • 15篇孙健
  • 15篇岳树源
  • 14篇潘强
  • 14篇董雪涛
  • 14篇任炳成
  • 13篇张辰
  • 13篇王华民
  • 13篇李涛
  • 13篇王维
  • 13篇李帅
  • 13篇张恺
  • 12篇李瑜
  • 12篇张建宁
  • 12篇张文高

传媒

  • 47篇中国现代神经...
  • 19篇中华神经医学...
  • 16篇中国神经精神...
  • 14篇中华神经外科...
  • 10篇中华实验外科...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国际肿瘤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天津医药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国际神经病学...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国神经肿瘤...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天津护理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现代神经疾病...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13篇2019
  • 10篇2018
  • 15篇2017
  • 15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14篇2011
  • 13篇2010
  • 20篇2009
  • 16篇2008
  • 1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2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是调节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α为其活性调节亚单位。HIF1α在胶质瘤中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HIF1为异二聚体结构,调控多种与细胞缺氧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氧水平、相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细胞因子等均可调节HIF1α蛋白的表达;HIF1α和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细胞代谢、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并可影响放化疗对肿瘤的疗效;以HIF1α为靶点的药物或基因治疗正在成为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
王国开杨学军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胶质瘤
脑胶质瘤手术的拓扑路径理念
<正>目的:随着"脑计划"的兴起,脑网络组学、脑连接组学的概念相继提出。脑胶质瘤的手术是在病理状态下进行的,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和脑功能保护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是理念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哲学及伦理问...
杨学军
文献传递
替格瑞洛对轻型急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Sonoclot法检测替格瑞洛对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1例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前者入院后予以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 d后改为替格瑞洛片;后者入院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 d后改为氯吡格雷片。于入院时、治疗7 d和治疗90 d,用Sonoclot法检测2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7 d的激活凝血时间(ACT)、达峰时间(TP)值升高,血小板功能(PF)值降低,治疗90 d的ACT值升高(P<0.05),治疗前后2组间凝血速率(CR)和最大凝血标记值(M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入院时相比,2组治疗7 d和90 d的ACT和TP值升高,PF、MCS降低(P<0.05)。(3)2组治疗后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更快地抑制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血小板功能,且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
宫垒孙海英蒋显锋宫平杨学军
关键词:卒中血小板功能试验血液凝固试验血小板计数SONOCLOT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分子遗传分析指导临床个体化诊疗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建立临床适用的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2)的分子遗传分析方法,对NF2患者及其后代进行分子遗传诊断,以指导NF2家族的遗传咨询及个体化病情监测、随访及临床干预。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例NF2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原代培养并鉴定术中获取的许旺细胞瘤组织。抽提原代培养的肿瘤性许旺细胞及患者血液的基因组DNA(2例NF2患者已有后代且同意接受基因测序,同时对其后代的血液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对2例NF2患者亲子二代血液及患者的肿瘤性许旺细胞基因组DNA进行NF2基因测序。制定不同的临床干预及随访计划,结合亲子二代分子遗传检测结果,对NF2家族制定后代的长期随访计划。结果初步建立NF2许旺细胞瘤组织标本与基因组DNA库。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肿瘤性许旺细胞与患者血液提取的NF2基因突变位点相同。第一组母女存在完全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第二组母子基因突变位点不完全一致,二组检测到的突变位点均位于靠近外显子的调控区。结论NF2许旺细胞瘤组织标本及基因组DNA库可以为该病分子遗传研究提供组织及基因组DNA资源。分子遗传分析可以指导临床工作,提前预计后代罹患风险,为高风险人群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个体化的临床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王维杨学军王华民董雪涛李瑜明浩朗张斌于圣平任炳成陈聪刘彬刘志峰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临床干预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XB_2及PGI_2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观察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 (UBIO)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rostaglandinF1α,6 -keto-PGF1α)及TXB2 / 6 -keto-PGF1α值 (T/K)的影响 ,探讨UBI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机制。  方法 将 6 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分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 ,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 1天、3天、5天、7天加用UBIO。动态检测两组患者伤后 7天内血浆TXB2 、6 -keto -PGF1α、T/K比值 ,并于伤后 1个月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伤后 1天、3天、7天 ,UBIO组TXB2 及T/K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UBIO组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GOS恢复良好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崔建忠杨树源王明璐杨学军张赛
关键词:血栓素B2颅脑损伤光量子疗法
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在U251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观察应用RNA干扰沉默U251人胶质瘤细胞中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Pyk2)的表达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Pyk2短发夹RNA(shRNA)和对照shRNA分别转染U251细胞,并将细胞分为Pyk2 shRNA组、对照shRNA组及未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U251细胞中Pyk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采用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U25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转染前后细胞黏着斑的形态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侵袭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结果 Pyk2 shRNA组U251细胞中Pyk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Pyk2沉默能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分别达72%及75%.未处理组细胞黏着斑面积较小,呈细丝状,而Pyk2 shRNA组细胞黏着斑面积增大,呈点状或斑片状.Pyk2 shRNA组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4±0.07和0.18±0.06,显著低于未处理组(设定为1,P<0.05).结论 Pyk2沉默能够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可能与其参与调控黏着斑的周转及MMPs的表达有关.
朱蒙周华张辰赵鹏飞陈磊赵恺王垒垒于圣平杨学军
关键词:胶质瘤RNA干扰迁移
CT引导下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手术清除浅表脑实质内血肿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介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以清除浅表脑实质内血肿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对36例高血压性浅表脑实质内出血患者,头部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框架,行头颅cT扫描定位,设计手术通路。采用局部麻醉下皮肤直切口,开颅骨小骨窗,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脑皮层,逐步清除血肿,深部残余血肿者术后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结果术后复查CT,36例患者脑实质内血肿均得到有效清除。随访12、36个月。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按ADL分级评价:Ⅰ级(痊愈)9例占26.5%,Ⅱ级(轻残)16例占47.1%,Ⅲ级(中残)7例占20.6%,Ⅳ级(重残)2例占5.9%。结论应用CT引导下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血肿.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王增光王东杨卫东张建宁岳树源杨学军朱涛江荣才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多模态多维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总结1.5T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49例脑深层或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其手术策略、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留情况及对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每例患者均于术中行磁共振成像扫描1~3次,平均(1.57±0.68)次。首次术中磁共振成像肿瘤全切除者17例、不同程度肿瘤残留者32例,显著影响手术策略构成比约为65.31%(32/49)。残留者中9例术中磁共振成像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提示肿瘤边缘毗邻脑功能区或重要解剖结构,未行全切除;余23例重新注册经导航指引最终实现影像学全切除。初次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34.69%(17/49),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实现全切除率46.94%(23/49);最终影像学全切除率提高至81.63%(40/49)。术后6个月随访,19例神经功能改善,30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无一例肿瘤进展。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于圣平孙健俞凯黄强明浩朗赵岩韩伟杨学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敲低S100A4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系SNB19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siRNA敲低S100A4的表达后对胶质瘤细胞系SNB19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S100A4干扰RNA(siRNA)敲低SNB19细胞中S100A4的表达(n=3),同时设control组(空白对照组,n=3)和siRNA-NC组(阴性对照组,n=3),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S100A4被有效敲低,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片状伪足变化情况。结果 siRNA技术可显著下调SNB19细胞中S100A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siRNA-NC组和siRNA-S100A4组的mRNA较control组的表达量分别是0.97±0.07和0.21±0.04(P<0.01),三个组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8.12%±2.63%、77.16%±3.00%和37.95%±2.71%(P<0.01);干扰成功后,siRNA-S100A4组与control组相比,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降低了46%和55%,MMP-9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62%和68%,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上调了154%,细胞片状伪足较对照SNB19细胞相比明显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敲低S100A4表达可降低胶质瘤细胞系SNB19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提示S100A4可能成为抗胶质瘤侵袭迁移治疗的有效靶点。
赵鹏飞杨学军张辰陈磊周华朱蒙王垒垒赵恺于圣平林雨海龙刘波周星辰李帅
关键词:S100A4胶质瘤RNA干扰迁移
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手运动功能区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导航经颅磁刺激对10例右利手的健康志愿者双手第一骨间背侧肌进行刺激,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及其边界,记录阳性位点坐标和运动诱发电位,并计算双手运动功能区面积。结果 10例受试者均成功定位双手运动功能区,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Ω"区及其周围;右手运动功能区面积大于左手[(6.22±0.76)cm2对(4.30±0.40)cm^2;t=7.078,P=0.000];其中4例表现出困倦,无一例出现头痛、癫发作等不良反应。结论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手运动功能区准确、安全,可作为术前定位运动功能区和研究运动功能重塑的辅助方法。
李帅张恺林雨靳静娜金芳许永杰万佳佳秦文刘志朋殷涛陶华英杨学军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神经导航诱发电位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