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梅影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超声
  • 2篇成像
  • 2篇成像技术
  • 1篇弹性成像
  • 1篇弹性成像技术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再同步
  • 1篇再同步化
  • 1篇再同步化治疗
  • 1篇治疗疗效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腺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声脉冲辐射力...
  • 1篇声脉冲辐射力...
  • 1篇衰竭
  • 1篇同步化

机构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湛江市第四人...

作者

  • 3篇林梅影
  • 3篇金占强
  • 1篇毛东洲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鉴别诊断BI-RADS4类病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技术鉴别诊断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超声诊断(BI—RADS-US)4类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乳腺疾病患者,对152个乳腺BI—RADS-US4类病灶进行ARFI检查,利用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VTI)判断肿块的性质、范围,并计算病灶在弹性图像与灰阶图像上的面积比;以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测量病灶与同层次周围乳腺组织的剪切波速度(SWV)比值。结果乳腺良、恶性病灶在弹性图像与灰阶图像上的面积比分别为1.13±0.19和1.95±0.62(P〈0.001),良、恶性病灶与同层次周围乳腺组织的SWV比值分别为2.38±1.29m/s和5.82±1.76m/s(P〈0.001);面积比和SWV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和0.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可信区间面积比为86.80%~96.50%,SWV比为89.60%~97.90%。以面积比值1.43和SWV比值3.69作为最佳诊断界值,则ARFI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136/152)%、76.19%(48/63)、98.88%(88/89)、97.96%(48/49)和90.13%(137/152)、80.95%(51/63)、96.63%(86/89)和94.44%(51/54)。结论ARFI技术可有效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BI—RADS-US4类乳腺病变的准确率。
林梅影金占强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肿瘤
灰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评估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甲状腺外浸润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预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PTMC)外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共96个PTMC病灶的超声特征及相关的病理结果,超声特征包括病灶的数量、位置、最大径、内部回声、边界、弹性评分及应变率等。分析PTMC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外浸润、中央淋巴结转移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超声和病理测得的96个PTMC病灶最大径分别为(7.32±2.16)mm、(7.46±2.28)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05)。病理T分期T1、T2、T3分别为4、16、76个,超声T分期T1、T2、T3分别为5、13、78个,二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5.5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声T分期、甲状腺外浸润及弹性评分与甲状腺外浸润相关;中央淋巴结转移与超声诊断双侧性、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超声诊断的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灰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有助于预测PTMC甲状腺外浸润。
林梅影金占强
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疗效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可靠参数。方法:CHF患者36例,CRT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行3D-STI检查,测量左心室16节段径向应变、环向应变以及面积应变的达峰时间标准差(AT-SD)、达峰时间最大差值(AT-Dif)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3D-LVEF),计算3个月后LVEF、AT-SD和AT-Dif的改变量。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术前径向应变、环向应变和面积应变的AT-SD、AT-Dif及LV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有效组术前3种应变的AT-SD、AT-Dif均大于无效组(P<0.05);而LVESV和3D-LVEF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组术后1周3种应变的AT-SD、AT-Di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1周后无明显变化。无效组术后3种应变的AT-SD、AT-Dif及LVESV、3D-LVEF无明显改变(P>0.05)。径向应变、环向应变以及面积应变AT-SD、AT-Dif的改变量(AT-SD,AT-SD)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3D-STI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价CRT的短期疗效;面积应变是预测、评价CRT疗效的可靠指标。
金占强林梅影毛东洲沈岳音
关键词: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