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顺福

作品数:157 被引量:288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5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8篇儒家
  • 28篇哲学
  • 14篇德性
  • 12篇人性
  • 12篇传统儒家
  • 8篇形而上学
  • 8篇理学
  • 8篇伦理
  • 8篇本体
  • 7篇心学
  • 7篇荀子
  • 7篇教化
  • 6篇道家
  • 6篇多德
  • 6篇亚里士多德
  • 5篇道德
  • 5篇天人观
  • 5篇周易
  • 5篇《周易》
  • 4篇意志

机构

  • 150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工程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155篇沈顺福
  • 2篇任鹏程
  • 2篇张恒
  • 1篇孙华
  • 1篇李腾飞

传媒

  • 17篇管子学刊
  • 10篇东岳论丛
  • 7篇周易研究
  • 6篇哲学研究
  • 6篇江西社会科学
  • 5篇学术界
  • 5篇社会科学研究
  • 5篇现代哲学
  • 4篇齐鲁学刊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湖南大学学报...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江淮论坛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社会科学
  • 3篇人文杂志
  • 3篇社会科学家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13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12篇2019
  • 8篇2018
  • 14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1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与中国古代道德纲领被引量:5
2014年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哲学均追求自然。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与无为,顺其自然是其道德主旨。儒家强调依仁义行、人心顺于道心、由心自然知仁义孝礼,顺德性而为即成人之正道。佛教双遣有无,以为中道,由无心于物,进而无作,顺其自然,终至涅槃人生。从儒释道三家来看,自然或顺其自然便成为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共同纲领。
沈顺福
关键词:儒家道家佛教
论理学工夫的本质被引量:2
2022年
工夫或工夫论是宋明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工夫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气质之心与绝对天理的统一。最重要的工夫是敬,敬以心理合一为分界线。合一之前的敬叫做未发之敬,合一之后的敬叫已发之敬。未发之敬,虚心以待天理,这便是涵养。已发之敬,便是不断地省察,从而巩固心理联盟。心理合一的工夫,又分别叫做笃信、立志、诚意等。敬而生信,在笃信活动中,人们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道理,从而实现由外向内的转折。信以发志,在立志活动中,人们将对天理的认知转化为践行,从而实现由知向行的转折。这些转折活动,实质上是变化气质。诚意便是变化气质的工夫,诚意的内容是将不可靠的气质改变为可靠的气质,气质活动因此合理。人类行为因为符合天理而获得了合法性。心理合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自然性生存转化为超越性的生存。
沈顺福
关键词:工夫理学
德性与儒家伦理学精神被引量:2
2015年
德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德性而产生的顺其自然的思想便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主张,如孟子的尽性、《中庸》的率性,二程的循性等。顺性自然必然反动于主观故意、空洞己见。听从圣人之言便成必然。这便是教化。教化成为儒家伦理学的基本手段。
沈顺福
关键词:儒家伦理学德性教化
魏晋天人一体论生成的义理脉络被引量:2
2017年
天人合一的严格意思是天人一体,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国早就存在的传统观点。事实上,它真正出现于魏晋时期。汉代的天人相副的天人学与混为一体的宇宙起源论为魏晋时期的天人一体说做了铺垫。王弼提出"天地之心"昭示了天人一体观的出场,嵇康提出"宇内为一",阮籍正式提出"万物一体",郭象也坚持"万物一体论"。"万物一体论"将天生万物改造为"万物自生说"。这些观点为宋儒的天人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沈顺福
关键词:天人一体阮籍
法则、规则、准则:行为原理的三种形态
2023年
人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通常遵循着某种行为原理。这种行为原理有法则、规则和准则三种形态,但在汉语中,三者之间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法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必然的联系,是自在且超越的,在儒家那里,这种超越的法则便是理。当超越的法则进入经验世界后,它便转换为规则,广义的规则是对超越的法则的经验反映,如天道与人道。经验的规则是对超越的法则的主观形式化,具有必然性;形式化的规则在一定范围内普遍有效,且是复数的。当形式化的规则进入意志领域便获得了生机,成为行为的准则。主观的准则引导出具体行为,并隐身于行为中,成为动态行为的一部分。自主的主体选定众多规则中的一个来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而只有遵循这一行为准则的行为才是自由且合理的行为。法则与规则的不分体现了人们未能区别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而规则与准则的混淆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体自主性的忽略。
沈顺福
关键词:必然性
荀子知识论研究
2005年
人类认识(心有征知)的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的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沈顺福
关键词:荀子名家
恶与性:原始儒家对恶的理解
2019年
恶既是现代语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恶是由物理性的人性所自发产生的一种情感,即厌恶、恶心。由厌恶的动作逐渐形成恶人、恶事等恶的观念。恶的行为主体是物理性的实体即人性。厌恶的对象便成为恶。面对相通的对象,共同的主体自然产生一致的感觉或立场,形成普遍的恶的观念。古代儒家的恶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观念。恶是真恶。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恶的概念表达了行为个体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它具有相对性。恶非真恶。原始儒家之恶显然区别于西方人之恶观念。
沈顺福
关键词:情感儒家
“从欲”与“思义”──论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矛盾被引量:1
2000年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孙华沈顺福
关键词:孔子人性论境界
论朱熹的“理生气”被引量:2
2016年
《朱子语类》有"理生气"的说法,人们以为这是朱熹的观点。朱熹之理是形而上的,超越于经验现实,这便是"静"。"静"之理无所谓生死。朱熹之气是形而下者,它本身便能够生万物。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气的关系是本末、体用关系,而不可能是经验性的生的关系。故理不生气。事实上,将理视为静理,恰恰体现了朱熹哲学的思辨性。《语类》记载可能有误。
沈顺福
关键词:形而上形而下
善:判断或描述——亚里士多德之善与古代儒家之善的比较考察
2015年
亚里士多德将"善"视为目的,成为理性选择的对象。善获得了理性与主体选择性品质,并因此而成为判断性概念。中国古代儒家的善主要指完成、完善与圆满。善或道德圆满的主体是人性。人性至善的过程是自然的。作为概念,善是对圆满状态的描述,属于描述性概念,不属于判断性概念。它缺少主体性。
沈顺福Wei Guiying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儒家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