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雄
- 作品数:27 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38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MRI检查评估肿瘤大小,术后病理检查再次评估肿瘤大小。结果39.5%(15/38)肿瘤呈向心性缩小,其中10.5%(4/38)肿瘤向心性缩小周围无病灶残留,29.0%(11/38)肿瘤向心性缩小但周围仍有癌灶残留;60.5%(23/38)肿瘤呈筛状缩小。对肿瘤大小的评估,MRI检查肿瘤大小与病理切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P<0.01)。结论MRI可以较准确评估新辅助化疗后残余肿瘤大小,在保乳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春萍潘华雄杨帆明洁黄韬
-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
- 非小细胞肺癌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测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通过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感染状况,初步探讨高危型HPV感染与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4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8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HPV16/18两型DNA相关序列,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18E6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良性病变组中高危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43.18%(19/44)和5.56%(1/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肺癌组E6癌蛋白的检出率为36.36%(16/44),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病例(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与肿瘤临床分期(Ⅰ~Ⅱ期)、吸烟史有关,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可能与HPV16/18型感染有关;免疫组化检测E6癌蛋白简便可信,可作为检测高危型HPV感染的常规方法。
- 黄邦杏吴翠王秀红潘华雄袁永辉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乳头瘤病毒
- 肺鳞状细胞癌中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肺鳞状细胞癌中HPV 16/18型感染状态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原位杂交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HPV 16/18 DNA,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形态学观察癌组织中的挖空细胞。结果44例肺鳞状细胞癌中,23例(52.27%)HPV 16/18型呈整合状态,9例(20.45%)呈大部分游离少许整合状态,12例(27.27%)阴性。15例非肿瘤肺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到HPV 16/18型,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7例肺鳞状细胞癌(61.36%)P53蛋白阳性,其表达与HPV16/18在癌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有关(P<0.05);19例(43.18%)可见挖空细胞。HPV的感染、挖空细胞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是一部分肺鳞状细胞癌的致癌因素之一,这部分癌中P53的表达显著低于HPV阴性和存在游离状态HPV的病例。挖空细胞某种程度上预示HPV的感染,但不是确定HPV感染的良好指标。
- 潘华雄吴翠环周晟徐毅王秀红黄邦杏王智园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P53蛋白原位杂交挖空细胞
- 160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年龄≥18岁的160例LCH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2.2∶1),中位年龄33(18~73)岁.160例患者共有222个病变部位,包括骨骼172处(77.5%),淋巴结13处(5.8%),口腔8处(3.6%),皮肤及肝脏各5处(2.2%),眼眶及肺各4处(1.8%),胸锁关节3处(1.4%),消化道、耳及甲状腺各2处(0.9%),肾上腺及舌下腺各1处(0.5%).1个脏器受累150例(93.8%),2个以上脏器受累10例(6.2%).外院临床误诊77例(48.1%),其中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28例,骨结核13例,脑膜瘤9例,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及尿崩症各5例,皮肤病及恶性淋巴瘤各4例,皮肤慢性溃疡、慢性中耳炎、肺癌及口腔癌各1例.结论 成人LCH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单系统病灶占绝对优势,多发生于骨骼系统.成人LCH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延误诊断.
- 许霞聂秀熊文潘华雄王威亚杨群培廖殿英刘卫平
- 关键词:成年人误诊
- HPV感染与p53蛋白及P-糖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及其与p53蛋白和P糖蛋白(Pg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6例NSCLC组织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p53蛋白和Pgp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40.8%(31/76)、43.4%(33/76),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78.9%(60/76);p53蛋白和Pgp的阳性率分别为63.2%(48/76)、59.2%(45/76),且HPV感染阳性组中p53蛋白的表达率为80.6%(25/31),显著高于阴性组51.1%(23/45)(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中Pgp的表达率为68.8%(33/48),显著高于阴性组42.9%(12/28)(P<0.05);而HPV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Pg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HPV感染与高、中分化程度的NSCLC及吸烟有关。结论: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另一重要病因学因素,且HPV感染可能导致p53基因突变,后者可能促进肺癌耐药性的增加。
- 郭峻莉吴翠环袁春艳汪永平潘华雄丁凡
- 关键词:蛋白质P53P-糖蛋白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本院1例皮肤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BPDCN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以无症状性孤立或多发肿块为首发症状,可多部位受累,偏嗜皮肤,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细胞胞质少,核不规则,染色质细,核分裂多见,无坏死及嗜表皮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23、CD56、CD43阳性,少数细胞CD4、CD7和TdT阳性,B系、T系及髓、单核系标记均阴性。结论:BPDCN是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高度侵袭性肿瘤,结合瘤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同时应注意与其他皮肤原发或继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
- 王瑞国罗晓青潘华雄
- 关键词:母细胞性免疫组化
- HPV感染、FHIT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同时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NSCLC发生及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选用通用型引物和HPV16、18型特异性引物分别对42例NSCLC及14例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检测。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PVDNA检出率肺癌组为42·9%,肺良性病变组为7·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HPV感染率在肺鳞癌(53·6%)显著高于腺癌(21·4%),且随着分化程度降低,其感染率增高,在吸烟患者(57·7%)显著高于不吸烟患者(18·8%);FHIT蛋白异常表达率肺癌组为61·9%,与肺良性病变组(28·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中HPV阳性组FHIT蛋白异常表达率为83·3%,明显高于HPV阴性组(45·8%,P<0·05)。结论HPV感染与NSCLC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吸烟有关,它可能是导致NSCLC发生的重要病因学因素之一;FHIT蛋白异常表达与NSCLC发生及HPV感染有关,HPV可能通过诱导FHIT表达异常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
- 王秀红吴翠环黄邦杏潘华雄陈多恩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人乳头瘤病毒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多聚酶链反应
- 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3年
- 0引言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neoplasm, 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因其来源不明,文献上曾有多种名称,如母细胞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无颗粒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等。
- 罗晓青王瑞国潘华雄
- 关键词:母细胞性
-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被引量:24
- 2016年
-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 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黄雨华郑媛媛李文生陈浩刘芳潘华雄韦萍王哲胡余昌杨开颜肖华亮吴梅娟尹为华梅开勇陈刚阎晓初孟刚徐钢李娟田素芳朱军宋玉琴张伟京
-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疱疹病毒4型
- 主动脉根部憩室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被引量:1
- 2006年
- 夏家红孙宗全潘华雄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根部憩室双瓣置换术术中探查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