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嫄

作品数:2 被引量:18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陆地生态
  • 1篇覆被变化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2篇潘嫄
  • 2篇戴君虎
  • 1篇何凡能
  • 1篇刘鸿雁
  • 1篇王梦麦
  • 1篇崔海亭
  • 1篇葛全胜
  • 1篇唐志尧
  • 1篇曹燕丽

传媒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被引量:150
2008年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弓I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 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 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 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 C,最适估算为6.18Pg 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 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潘嫄王梦麦
关键词:陆地生态碳循环
五台山高山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9
2005年
根据五台山高山带草本群落特征种的生长、分布和高山林线树种的年轮分析,揭示了近 20年来气候变暖对高山植被的影响。高山草甸和林线过渡带的某些植物种向上爬升的趋势与同期区域气温升高密切相关。草本群落及其特征种沿垂直梯度的爬升与五台山高山带近年来的增温趋势相符合,进一步说明了高山带植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体。树木年轮宽度序列分析和响应函数表明夏季降水对五台山的高山带木本植物生长有较大影响。由于夏季温度较高,冻土融化,提高了降水的利用效率,促进了树木生长。根据树轮宽度指数与 7月份降水量的相关关系,重建了 20世纪五台山地区 7月份的降水量,基本反映了其间降水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五台山 20世纪 20年代、30年代中期至 40年代是相对比较干旱的时期, 30年代初期和 50年代是相对湿润期,近年来,降水量有下降趋势。
戴君虎潘嫄崔海亭唐志尧刘鸿雁曹燕丽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