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驰
-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民主和平与战争状态问题--再谈“民主和平论”与现实主义之争被引量:4
- 2009年
- "民主和平论"是一个特别制造的命题,与美国的对外意识形态政治紧密相关。梳理"民主和平论"与现实主义的对立与争论,可以发现诸多民主和平的事实只是特别制造的结果;但在这种经验事实层面展开反驳与再反驳,却只会陷入论证泥潭,民主和平依然可以作为或然命题存在。跳出泥潭的办法就是紧扣"战争状态"这一要点,检验民主国家是否加剧或者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而不再纠缠于具体的战争。研究表明,号称关注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丝毫没有致力于解决作为世界和平关键的"战争状态"问题,相反,它为某种加剧世界战争局势的干涉与扩张行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借口。
- 熊文驰
- 关键词:民主和平战争状态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
- 正义与权力之争的复杂与两难--以修昔底德笔下普拉提亚(Plataea)事件为例
- 2014年
- 本文讨论普拉提亚事件所涉的四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我们拒绝简单地将正义与利益对立以认定普拉提亚的毁灭就是正义对利益的失败,也拒绝把一切彻底还原为利益以否认政治中存在任何正义;我们强调要切入事件所处必然性的政治态势,来分析相关方的正义问题。结论认为,斯巴达进攻普拉提亚并无所谓不义,不义之处在于他们以一场欺骗性的审判,蓄意屠杀普拉提亚投降者,以取悦底比斯人;普拉提亚的毁灭无关乎正义与否,它取决于政治事态的必然之势,其所遭受的不义主要在于斯巴达人与雅典人分别实施的欺骗。普拉提亚事件展示的政治悲剧性,源于政治事态的必然之势;正义作为一种有选择的行动,相当有限地生存于必然空间之下。
- 熊文驰
- 关键词:正义
- 人权、援助与发展问题——以非洲国家为例被引量:9
- 2010年
- 作者以"发展权是不可分割的基本人权"为前提,并以非洲为例探讨切实推进发展中国家人权与发展的可能途径。研究结论认为,发达国家人权外交背后凸显的是"南北"问题结构;发展中国家只有以"发展"为动力引擎,才能去推动解决包括人权在内的所有问题;在非洲案例中,发达国家对非援助强调福利捐赠,忽略了发展,因而成效甚微,最终连非洲最基本的贫困问题都不能解决,并且其附加条件严重损害了非洲已有的发展能力;中国则在援助之外,重点推进整个经济体与非洲全面的商业合作,从而带动非洲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发展中大国推动的发展中国家合作,不仅有力地促进解决共同的人权与发展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外交战略意义。
- 熊文驰
- 关键词:人权援助
- 政治党争研究中的“动”与“静”——理解亚里士多德与修昔底德研究方式上的差异
- 2013年
- 政治党争是亚里士多德与修昔底德共同面对的政治现实,但二者处理方式迥异,前者作为理论家,以静态、抽象的方式展开研究,并集中于政制这一普遍理论主题;后者则像政治行动者那样,深入现实政治运动本身展开具体探讨,无视抽象普遍的理论命题,只关注具体政治权力关系以及具体城邦的生死存亡问题。这样的差异在具体政治党争实例中有着充分体现。
- 熊文驰
- 关键词:政制
- 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正当性问题被引量:3
- 2011年
- 当代国际关系议题已无法避开民族主义及其政治正当性问题。在现代国家历史之前,民族表现为"历史自然民族",具有一切民族要素,但与国家仅具有极松散的关系;在现代国家时代,民族表现为"现代政治民族",并等同于"人民",成为现代国家正当性的唯一根据。民族主义合法性根据在于现代国家原则即同一而平等的公民之间的公共契约;现代国家要避免民族主义对政权合法性的挑战,或要把民族主义纳入爱国的行列,就要成功建立"公民宗教"或说"国民教育"。这是对付极端分子分离主义运动的根本方式。
- 熊文驰
-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分离主义
- “五十年危机”:战争何时“必然”到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片论被引量:9
- 2013年
- 要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命题并非简单认为,雅典城邦一经崛起,就必然要与斯巴达爆发霸权决战。战争前五十年危机时期大部分都属常态的紧张时期,间歇性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交替出现。当且仅当双方各自所据海陆实力达至某种平衡,并且科西拉与雅典的结盟事件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斯巴达才深怀恐惧清楚看到雅典真正强大,至此霸权决战才变得不可避免,双方也不再有其他行动选项。作为理论启示,修昔底德提醒我们,研究现实问题首先需要稳健地贴近丰富的现实进程,简单套用抽象理论框架,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熊文驰
- 关键词:修昔底德恐惧斯巴达
- 卢梭国际政治思想辨正
- 2016年
- 卢梭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比较容易引起误解,一方面,他的论述虽然深刻,却散见于各种著作与残篇;另一方面,其理论立场复杂,既洞察政治现实,又致力于探讨这些现实背后更深层次的人的自然本性及政治权利原理。把卢梭归入现实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之列,都是失之简单的做法。对于作为国际政治最大痼疾的战争状态,卢梭没有轻易设想应当如何完全摆脱,但对何为合法战争则尝试加以探讨,这可看作是一种旨在缓解战争紧张状态的理论努力。
- 熊文驰
- 关键词:战争状态
- 哈贝马斯“普遍法律状态”论评析--兼论西方语境下世界正义理论的结构性矛盾
- 2009年
- 世界正义理论均以普遍人权概念为基础,要求超越国家主权的界限。本文借助评析哈贝马斯相关理论,进而指出普遍人权概念与国家主权界限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矛盾。在评析过程中我们看到,哈贝马斯继承了霍布斯消极自由人权,也就预设了国家主权的强制性界限、但哈贝马斯却又要求去掉这一前提预设,强调人权超出国家主权,这是理论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康德对主权界限的谨慎保留,源于他正视了普遍自由权利与国家主权界限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近代思想所纠合的古希腊与基督教两大传统之间尚未真正解决的深层矛盾,对它的解决恐怕要借助于西方之外的思想资源。
- 熊文驰
- 关键词:人权
- 作为现代政治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及其流变被引量:1
- 2006年
-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是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其理论基石为个体主义(ind ividualism)。到19世纪,市民社会发展到顶点,其根本问题随之充分暴露,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抽象片面性在理论上遭到猛烈批判。当前社会依然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根本突破仍有赖于现实政治经济的重大进展。
- 熊文驰
- 关键词:市民社会个体主义
- 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
- 当前讨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最主要有:一、立足于当代自由政治,而到古典城邦政治当中寻找有益于自身的因素,如现代共和主义等;二、对自由政治本身提出批评,重新解读城邦,试图塑造更好的现代西方政治,这主要是一批德国思想传统的人物...
- 熊文驰
- 关键词:伦理德性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