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科
- 作品数:17 被引量:116H指数:7
- 供职机构:绵阳市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6年绵阳市涪城区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调查被引量:3
- 2007年
- 王成科阳小玲杨晓玲
- 关键词: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调查生活饮用水卫生集中式供水单位人民群众
- 一起O_(139)霍乱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分析2007年绵阳市涪城区某镇O139群霍乱暴发流行原因及传染来源,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暴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表、调查登记表、实验室检测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暴发流行始于2007-09-25,止于2007-10-04,全部患者和带菌者解除隔离;暴露人口181人,发病2例,罹患率为1.10%,无死亡病例;检出带菌者11例;感染率为7.18%(13/181)。最小年龄6岁,最大85岁,20岁以下1例,20~40岁7例,40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41.8岁,以20~40岁为主,占病例及感染数的53.85%(7/13)。9月27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综合市场某海、水产批发门市的甲鱼养殖水中检出O139霍乱弧菌,并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确定这起霍乱疫情由海、水产品污染凉拌菜所致。结论本次霍乱暴发流行的原因为集体性聚餐,传播途径为经食物传播,传染源为甲鱼。
- 王成科阳小玲陶文弟杨晓玲
- 关键词:O139群霍乱流行病学
- 794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分析某地麻疹发病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麻疹5年平均发病率为20.55/10万,以2001年发病率最高(37.89/10万),2005年发病最低(1.69/10万)。[结论]加强麻疹监测,适时开展对学生进行麻疹疫苗的加强接种,同时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是控制麻疹发生与流行的关键。
- 王成科阳小玲杨晓玲
- 关键词: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 2009年绵阳市涪城区手足口病疫情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了解2009年绵阳市涪城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458例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58例,无死亡,发病率为69.62/10万,未出现暴发疫情。458例中,临床诊断457例,实验室诊断1例(EV71);3~7月发病的占64.41%;3岁以下占93.45%,散居儿童占53.06%,幼托儿童占43.23%;轻型占99.78%。发病率:男性为84.61/10万,女性为54.00/10万(P〈0.01);城区为83.11/10万,农村为49.38/10万(P〈0.01)。[结论]2009年涪城区手足口病疫情大幅度上升,防治工作应加强。
- 王成科杨晓玲
- 关键词:手足口病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后绵阳市涪城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掌握绵阳市涪城区地震前后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涪城区地震前(2005~2007年)、地震后(2008~2010年)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涪城区累计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15种、13 518例,死亡15例,年均发病率为343.39/10万,病死率为0.11%。其中,地震前报告14种8 367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430.55/10万;地震后累计报告13种5 151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258.41/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35.93/10万,地震前为160.55/10万,地震后为111.92/10万(P<0.01);消化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3.95/10万,地震前为25.88/10万,地震后为22.07/10万(P<0.01);虫媒及自然疫源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73/10万,地震前为2.83/10万,地震后为0.65/10万(P<0.01);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77.18/10万,地震前为235.06/10万,地震后为120.75/10万(P<0.01)。城区、农村年均发病率,地震前分别为370.51/10万、505.54/10万(P<0.01),地震后分别为232.78/10万、289.55/10万(P<0.01)。2005~2010年年均发病率,男性为423.50/10万,女性为256.87/10万(P<0.01);0~9岁、10~14岁、15~39岁、40~59岁、≥60岁分别为95.61/10万、224.17/10万、441.97/10万、300.87/10万、421.13/10万(P<0.01)。[结论]涪城区地震后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主要传染病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
- 王成科
- 关键词:地震传染病疫情
- 1235例梅毒病例流行病学统计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报告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析其流行状况将有助于了解涪城区梅毒流行的状况和发病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遏制其流行提供参考依据。
- 王成科杨晓玲王晓丽
- 关键词: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梅毒病例发病特征性传播疾病
- 2005-2011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被引量:11
- 2012年
-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梅毒报告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析其流行状况,将有助于了解涪城区梅毒流行的状况和发病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控策略,遏制其流行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涪城区2005—2011年梅毒疫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将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 王成科杨晓玲王晓丽
- 关键词:梅毒防控策略
- 抗震救灾的饮用水卫生应急措施探讨
- 2008年
- 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后饮用水水质受到严重破坏,灾民的生活饮用水难以保证,从而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绵阳市涪城区担负着对重灾区转移灾民临时安置点和北川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淹没区域撤离居民安置点近10万人的卫生防疫保障工作,本文就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民安置点饮用水卫生应急措施探讨如下。
- 王成科阳小玲
- 关键词:饮用水卫生抗震救灾卫生防疫保障工作生活饮用水肠道传染病大地震
- 2006~2009年绵阳市涪城区水痘疫情资料分析
- 2010年
-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水痘流行情况,为控制水痘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涪城区2006~2009年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水痘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9年水痘累计发病120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5.67/10万,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2006年为38.05/10万,2007年为54.34/10万,2008年为46.11/10万,2009年为44.10/10万。年均发病率,男性为48.92/10万,女性为42.13/10万(P<0.01);0~14岁为229.29/10万,≥15岁为14.68/10万(P<0.01)。1200例病人中,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分别占42.42%、26.33%、12.00%;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占32.08%;均为散发。[结论]2006~2009年涪城区水痘发病处于中等水平,但防治工作仍应加强。
- 王成科王晓丽杨晓玲
- 关键词:水痘疫情
- 某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分析某地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甲、乙型和其它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没有季节聚集性,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农民、学生发病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8.13%。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2∶1,各年度男女发病无差异。结论: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展甲肝、乙肝疫苗的普种和适时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是控制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儿童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
- 王成科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