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菲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联勤部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细胞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诊疗进展
  • 1篇治疗学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肿瘤循环细胞
  • 1篇综合征
  • 1篇噻唑烷
  • 1篇噻唑烷二酮
  • 1篇噻唑烷二酮类
  • 1篇微小RNA
  • 1篇消化系
  • 1篇消化系统肿瘤
  • 1篇慢性
  • 1篇慢性肝
  • 1篇慢性肝病
  • 1篇巨细胞

机构

  • 5篇济南军区联勤...
  • 2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亳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市闸北区...
  • 1篇济南军区司令...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山东省胸科医...

作者

  • 5篇王晓菲
  • 1篇关雅萍
  • 1篇刘苏
  • 1篇朱樑
  • 1篇宁岚英
  • 1篇胡江峰
  • 1篇张先欣
  • 1篇刘婷婷
  • 1篇王要军
  • 1篇王宝成
  • 1篇王胤
  • 1篇李萍
  • 1篇蒲静
  • 1篇赵太云
  • 1篇程大伟
  • 1篇徐俊杰
  • 1篇张艳丽

传媒

  • 5篇中华消化病与...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并发癌症风险的荟萃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既往相关荟萃分析显示在2型糖尿病中,口服噻唑烷二酮类(TZDS)影响癌症发病率。此次荟萃分析检索相关TZDS对癌症发生率的文献,进一步阐明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及Embase数据库,研究是关于TZDS(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病风险的文献,时限至2014年6月。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的文献39项,数据分析显示:TZDS能够显著减少大肠癌、肝癌、胃癌等的发病风险,效应量为RR(相对风险度)分别为:0.88,95%CI(可信区间)(0.78~0.97;I2=80.4%)、0.57,95%CI(0.40~0.73;I2=84.7%)、0.45,95%CI(0.25~0.65;I2=43.4%);而对于胰腺癌,RR为:0.95,95%CI(0.71~1.20;I2=0%);只有在膀胱癌中能显著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RR为:1.18 95%CI(1.01~1.35;I2=61.2%)。结论口服TZDS显著减少大肠癌、肝癌及胃癌的发病风险;对于胰腺癌口服TZDS二者无明显相关性;对于膀胱癌,此类药物能明显增加其发病的风险。
赵太云王胤程大伟王要军王晓菲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肿瘤META分析
肿瘤循环细胞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肿瘤循环细胞(CTC)是近年来通过外周血检测肿瘤细胞的热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属于高发和导致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有效检测CTC的数量及标记物表达,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抗肿瘤治疗疗效、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针对CTC现有的富集、检测方法及其在肝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探讨CTC的本质,并提出CTC的应用前景。
关雅萍荣学东张先欣王宝成王晓菲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肿瘤循环细胞
微小RNA-192与慢性肝病和肝癌的研究进展
2014年
作为新近发现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微小RNA-192(microRNA-192)在多种肿瘤和非肿瘤疾病中表达异常,并且参与调节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RNA-192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胶原蛋白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在药物性肝损害模型和肝癌患者的外周循环血中,microRNA-19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本文就microRNA-192在慢性肝病、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胡江峰刘婷婷王晓菲朱樑
关键词:肝疾病肝肿瘤
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2014年
肝肺综合征是一种在肝脏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以肺血管扩张、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预后差,病死率高,早发现、早诊治有助于改善其预后。本文就近年来肝肺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
李萍蒲静王晓菲刘苏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治疗学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治疗前后CMV-PP65抗原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CMV-PP65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于济南军区司令部第四干休所住院且临床检查有黄疸、肝大等体征的86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入院时、治疗结束时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儿外周血的肝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儿CMV-IgM抗体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CMV-PP65抗原水平。结果经抗病毒治疗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TBIL、DBIL、GPT、GOT、GGT、AL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45±27)μmol/L与(132±65)μmol/L,(38±24)μmol/L与(97±52)μmol/L,(72±27)U/L与(126±51)U/L,(53±14)U/L与(86±22)U/L,(117±67)U/L与(149±104)U/L,(420±151)U/L与(432±167)U/L比较],且TBIL、DBIL、GPT、GOT、GG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4,9.43,10.07,12.56,2.80;均P<0.05),而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治疗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CMV-IgM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63/86)与66.3%(55/86)比较,χ2=1.33,P>0.05],而CMV-PP65抗原阳性表达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24/86)与90.7%(78/86)比较,χ2=10.87,P<0.05]。结论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治疗中,CMV-PP65抗原检测具有临床意义。
宁岚英张艳丽徐俊杰王晓菲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