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

作品数:15 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折
  • 4篇内固定
  • 4篇股骨
  • 4篇股骨粗隆
  • 4篇股骨粗隆间
  • 4篇股骨粗隆间骨...
  • 4篇粗隆
  • 4篇粗隆间
  • 4篇粗隆间骨折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成形术
  • 2篇压缩骨折
  • 2篇手术
  • 2篇皮穿刺
  • 2篇椎体
  • 2篇椎体后凸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 2篇椎体压缩

机构

  • 10篇山东省交通医...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3篇临淄区人民医...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5篇王鹏
  • 6篇石恩东
  • 5篇沈忆新
  • 5篇张凯
  • 5篇孙立民
  • 4篇张志强
  • 3篇林永杰
  • 3篇孙庆山
  • 3篇王国伟
  • 2篇张鹏
  • 2篇范志海
  • 2篇陆政峰
  • 2篇苏文珍
  • 1篇吴浩荣
  • 1篇谷春伟
  • 1篇黄抗美
  • 1篇董启榕
  • 1篇张庆
  • 1篇张平
  • 1篇苏军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壁不完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后壁不完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椎体后壁不完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1例(23个椎体),采用PKP治疗,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进行VAS评分、ODI评分,并测量VSI及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VAS评分、ODI评分性及VSI、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KP治疗椎体后壁不完整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椎体功能,改善椎体高度,安全有效。
张志强孙立民王鹏张凯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压缩骨折
三种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PFN、Gamma3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Gamma3钉、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Gamma3钉组、PF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种内固定中,PFNA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方式。
孙立民张志强王鹏张庆吴晓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
纳米科技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2009年
近年来.纳米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作为目前急需解决的医学难题之一一脊髓损伤(SCI)的修复摆在了纳米科技工作者的面前。SCI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严重创伤,近年来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纳米科技作为一种存在着巨大潜力的先进技术,必将在未来的SCI修复领域发挥作用。
张鹏王鹏沈忆新
关键词:脊髓损伤修复严重创伤SCI致残率
短重建髓内钉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老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间,使用短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龄患者,分析评价其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3.5cm,平均手术时间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ml;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例术后第5周出现股骨钉松脱;1例术后17个月发生骨不连,需行切开植骨术。结论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耗时少,组织创伤小,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应成为治疗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孙庆山林永杰张凯石恩东侯训凯王国伟王鹏苏文珍
关键词: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分析手术失败原因及预防,为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7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者66例获得随访,所有骨折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2周,平均9周,4~8周开始负重。按照董纪元等[2]根据老年人特点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50例,良8例,可5例,差3例。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早期内固定效果可靠。
王鹏沈忆新董启榕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老年人
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76例有高危因素的脊柱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至3个月予以弹力袜物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支,皮下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利伐沙班片1片,口服,每晚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股浅静脉内径(FSV)、腘静脉内径(POPV)、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D-二聚体(D-D)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SV、PO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POPV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P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D-D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T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D-D仍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利伐沙班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
侯训凯林永杰石恩东王炳臣王国伟孙庆山王鹏
关键词:脊柱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安全性
应用髌骨环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髌骨环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髌骨环内固定治疗32例髌骨骨折。结果 3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8周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髌骨关节面平整;8~12周达临床愈合,无髌骨环断裂、移位、松动等现象,无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10个月,疗效优30例,良2例。结论应用髌骨环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灵活,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更适合粉碎性髌骨骨折。
王鹏张凯林咏杰石恩东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
PFNA、DHS与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5
2014年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2005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PFNA 组21例,DHS 组22例,FHR 组22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等。结果65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24个月(平均12.0个月&#177;3.4个月),三种方法中,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比较,FHR 组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DHS 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比较,FHR 组优于PFNA 组及 DH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 FHR 手术可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苏文珍林永杰孙立民石恩东张凯王鹏孙庆山
关键词:髋骨折骨折固定术关节成形术
脑脊液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细胞移植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目前尚缺乏脑脊液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依据。目的:动态观察体外脑脊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接种于脑脊液中,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脑脊液对细胞表型的影响。取生长良好的第5代细胞,分别用含小牛血清的L-DMEM和脑脊液培养。结果与结论: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成功有效地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脑脊液培养后细胞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并可见少量小圆细胞,表现为神经样细胞,表形鉴定结果为CD90、CD106、CD71、CD29阳性,CD45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弱阳性(<1%)。细胞具有相似的S形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基本相似。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脊液培养基中可继续生长和增殖,无诱导分化作用,且细胞对生长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沈忆新王鹏石恩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脊液表型细胞鉴定
全骨髓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目前尚缺乏标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方法,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以寻找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方法。方法取大鼠骨髓,全骨髓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用MTT法间接测定不同代数细胞活力。诱导分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然后加入丁羟基茴香醚诱导(BH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染色示CD90、CD71、CD106表达阳性,CD45阴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示2、4、6代细胞于酶标仪490nm波长处吸光度值均高于第8、10代细胞。细胞经诱导后,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形态,并且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王鹏沈忆新陆政峰毛路范志海包普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