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晏

作品数:51 被引量:33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动脉
  • 11篇综合征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急性冠状动脉
  • 10篇急性冠状动脉...
  • 10篇冠状动脉综合...
  • 9篇心脏
  • 9篇急诊
  • 8篇心肌
  • 8篇心律
  • 8篇心律失常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6篇非ST段抬高...
  • 5篇心房
  • 5篇预后
  • 4篇心动过速
  • 4篇血管
  • 4篇随访

机构

  • 3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悉尼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第一...
  • 1篇柏林洪堡大学
  • 1篇通辽市人民医...
  • 1篇万杰医院

作者

  • 51篇章晏
  • 44篇朱俊
  • 28篇谭慧琼
  • 23篇杨艳敏
  • 17篇李建冬
  • 15篇梁岩
  • 13篇宋有城
  • 13篇康连鸣
  • 13篇刘力生
  • 9篇袁贤奇
  • 8篇王国干
  • 7篇于丽天
  • 6篇章友华
  • 5篇贺丽霞
  • 4篇王曼
  • 4篇刘庚
  • 3篇高鑫
  • 3篇张峻
  • 3篇乔树宾
  • 3篇杨志敏

传媒

  • 8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心血管杂...
  • 3篇THE 22...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现代护理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当代护士(上...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9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院24h平均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人院24 h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比较MBG与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AG)对顶后影响的顶测价值.方法 人选病例来自2001至2004年间我国274家中心参加CREATE(Clinical trial of reviparin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ment evaluation)研究数据库、症状出现12 h内STEMI的中国患者7446例,将入院即刻、6 h、24 h血糖值计箅均值,以入院第1个24 h的MBG水平分成6组,即MBG<4.5 mmol/L组、4.5~5.5 mmol/L组、5.6~7.0 mmol/L组、7.1~8.5 mmol/L组、8.6~11.0 mmol/L组和MBG>11.0 mmol/L组.以MBG 4.5~5.5 mmol/L组作为对照组,其他血糖水平组与之进行比较.分析7 d和30 d病死率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MBG与AG对上述事件预测价值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7 d、30 d病死率、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随着MBG水平升高而逐渐升高.MBG 7.1~8.5 mmol/L及以上组与MBG 4.5~5.5 mmol/L组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G 7.1~8.5 mmol/L及以上各组是STEMI患者7 d、30 d病死率、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MBG 7.1~8.5 mmol/L、8.6~11.0 mmol/L和>11.0 mmol/L的患者7 d死亡危险分别比对照组患者增加56%(P=0.022)、61%(P=0.018)和230%(P<0.001),30 d死亡危险分别比对照组患者增加41%(P=0.048)、40%(P=0.032)和185%(P<0.001).MBG<4.5 mmol/L组30 d联合终点事件发生危险无明显增加(P=0.085).应用Nested模型对AG及24 h MBG对病死率以及联合终点事件预测模型比较显示,24 hMBG较AG预测价值更大(均P<0.001).结论 24 h MBG≥7.1 mmol/L与STEMI患者7 d、30 d病死率增高相关.24 h MBG较AG对预后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杨艳敏刘尧朱俊谭慧琼梁岩刘力生李建冬章晏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糖预后
心脏急诊病人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护理对策被引量:6
2001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脏病急诊病人的特点 ,更好地进行急症抢救与护理 ,采用计算机病例管理系统对 1 998年的全部急诊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在 70 81例急诊病例中 ,高发年龄为 60~ 70岁年龄组 ,高峰就诊时间为 8~ 1 2时 ,晚 7~ 9时 ,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为最重要的急诊人群。据此 ,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 ,着重强调了老年病人和 3大病种的护理要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技术练兵 ,提高全体护士在这些方面的护理技能和抢救配合能力 ,提高了抢救水平。
杨志敏章晏
关键词:流行病学护理心脏疾病急诊
不同年分冠心病急诊就诊状况的对比分析
2000年
目的:为了解冠心病急诊患者状况的变化,我们将1998年冠心病急诊数据与1992年冠心病急诊就诊数据进行了对比性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统一的急诊就诊首页记录单,由接诊医师填写,主治医师复核,专人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998年冠心病急症患者总人次较1992年增加(分别为2125和1758人次),但1998年冠心病的构成比(27%)低于1992年(30%)。50~59岁年龄组1998年就诊例次构成明显低于1992年,而70岁以上年龄组1998年就诊例次明显高于1992年。1992年的职业构成前3位排序为干部(40.2%)、工人(33.4%)、无业人员(13.8%);1998年的排序变为无业人员(37.3%)、干部(27.7%)、退休人员(18.4%)。1998年冠心病就诊患者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构成明显低于1992年。结论:冠心病仍是我院急诊科的第一大病种,就诊患者的年龄有增大趋势,患者职业有较大的变化。
章晏朱俊康连鸣李建冬
关键词:冠心病急诊就诊状况
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方法 在我国北方38个中心连续入选因非ST段抬高ACS住院的患者,记录既往病史、入院情况、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和心血管事件,并在发病6、12和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牛存分析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2年累计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用于2年累计死亡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共注册非ST段抬高ACS住院患者2294例,其中已知糖尿病患者420例,占18.3%.平均年龄(64.9±6.7)岁,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62.3±8.6)岁(P〈0.01),女性患者(占48.1%)、既往有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者均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约物的应用(92.1%比95.0%,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30.0%比36.3%,P〈0.05)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1%比18.8%,P〈0.05)的患者少于非糖尿病者.住院期间以及2年累计的死亡、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心力衰竭、就诊时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心率〉100次/min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和2年死亡、慢性心力衰竭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牛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介入检杳和治疗有待加强.有必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提高糖尿病并发ACS的治疗水平,改善该人群的预后。
于丽天谭慧琼朱俊章晏李建冬刘力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预后
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安全性和疗效被引量:39
2002年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结果 :舒张压下降程度在治疗后wk 4,8,1 6,2 4末分别为 :1 .6kPa±0 .9kPa,2 .0kPa± 0 .8kPa,2 .1kPa± 1 .0kPa,1 .8kPa± 0 .8kPa,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wk 4,2 4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8%与 75% (P >0 .0 5 )。未见干咳发生 ,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良好。结论 :缬沙坦长期治疗轻。
谭慧琼朱俊于丽天章晏郭素芳黄永麟关德明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性疗效评价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刺激除极波振幅的影响因素及远期随访被引量:2
2002年
观察刺激除极波 (evokeresponse,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远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不同体位对其的影响 ,分析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的关系。对 1996年 12月~ 1998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2 4例埋置了RegencySC +2 40 2L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 2 .43± 0 .6 2 (2~ 3.5 )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平卧位时ER振幅最低为 8.5 0± 3.0 2mV ,立位时最高达 9.32± 2 .95mV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其他体位之间无差异。极化电位与体位变化无关。 2 / 2 4例分别因极化电位升高、ER振幅降低同时伴极化电位升高 ,而至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工作。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ER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体位对ER振幅有一定影响 ,个别病例出现ER及 /或极化电位的变化 。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谭慧琼李建冬袁贤奇王国干康连鸣贺丽霞章晏
关键词:起博器影响因素随访振幅
静脉输注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钾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进一步评价中国人群应用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钾(GIK)输注对ST段抬高的AM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参加国际多中心评价低分子肝素和代谢调节剂(GI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研究中的中国人群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全部入选患者来自中国地区274家医院,入选为出现症状12h内的ST段抬高的AMI。伴有Ⅰ型糖尿病、已知的肾功能损害或高钾血症的患者被排除。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24hGIK输注加常规治疗以及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随访30d,观察GIK对总病死率,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以及随机30d内再次心肌梗死的影响。结果中国地区共人选7510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从症状出现到随机的均值时间为(5.8±3.4)h。64.0%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与欧美国家注册登记研究相似。对照组与GIK组30d时病死率分别为10.4%与11.2%[风险比(HR)为1.05,95%可信区间0.916—1.207,P=0.476]。以下各种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与GIK组,心脏骤停(1.0%、0.8%),心源性休克(6.4%、6.8%),再次心肌梗死(1.9%、2.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与非致死性心脏骤停、死亡与心源性休克、死亡与再次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人群应用GIK输注对现代治疗下ST段抬高的AMI患者的病死率、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无影响。
杨艳敏朱俊谭慧琼梁岩章晏丽英李建冬刘力生
关键词:心肌梗死静脉输注
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年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分析OASE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38家医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患者随访至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最早出现的时间,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48种因素在联合终点事件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自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共收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资料2294例,平均年龄(62.8±8.3)岁,男性占62.3%,联合终点事件365例,发生率为15.9%。促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患者就诊心率〉120次/min(HR=2.081,95%CI:1.088~3.979)、住院期间的溶栓(HR=2.342,95%CI:1.528—3.590)及复发性心绞痛(HR=1.313,95%CI:1.033~1.670)、吸烟(HR:1.974,95%CI:1.407~2.769)、高龄(HR=1.037,95%CI:1.025~1.050)及既往心脏病史等。延缓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为:就诊时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坚持应用常规药物等。结论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就诊病情危重者随访时易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反之,正规应用药物治疗对终点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梁岩朱俊谭慧琼章晏刘力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性别和年龄对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住院病死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确定中国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住院病死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与年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全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2682例(男性2316例,女性366例).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调查它们之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手术后住院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女性术前合并主要疾病的比例比男性高,术后并发症多,但她们术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男性好,且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少.然而,女性患者的术后住院病死率是男性的3倍(女性3.01%,男性1.12%,P=0.001),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在低龄组更有统计学意义(女性2.6%,男性0.5%,P=0.001,ORs:4.844,95%可信区间:1.549~15.142),在老年患者中则无统计学意义(女性3.7%,男性2.4%,P=0.383).结论中国女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特别是低龄女性.低龄组女性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减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在低龄组更显著的原因.
宫路佳Elke Lehmkuhl胡盛寿Friederike KendelStein KandleYong Du章晏杜茗吴清玉许建屏孙立忠朱晓东Vera Regitz-Zagrosek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性别年龄医院死亡率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二年随访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入院患者2294例,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治疗处理由当地医师决定,按统一方案以填表方式记录其住院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及重大事件等,并进行前瞻性的追踪记录2年。患者平均年龄63岁±8岁,男性占623%。结果898%的患者就诊时存在心电图异常,绝大部分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885%)。既往有冠心病史者562%,其中将近半数曾有心肌梗死,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卒中分别为574%、183%、476%、71%。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及硝酸酯制剂的应用分别为945%、966%,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分别为675%、574%和591%。出院后药物治疗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202%~502%,随访2年时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制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率分别为738%、694%、439%、358%、316%。2年间分别有431%、231%和82%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A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介入检查及干预治?
谭慧琼朱俊梁岩章晏刘力生代表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关键词: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硝酸酯制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