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鱼类
  • 1篇底层鱼
  • 1篇底层鱼类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生态
  • 1篇养殖生态环境
  • 1篇鱼群
  • 1篇沙海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平衡
  • 1篇生物量
  • 1篇食性
  • 1篇水产
  • 1篇水产养殖
  • 1篇水产资源
  • 1篇水声
  • 1篇索饵
  • 1篇索饵洄游
  • 1篇体型
  • 1篇洄游

机构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5篇章淑珍
  • 1篇陈次颖
  • 1篇陈琳
  • 1篇张月平
  • 1篇黄史遥
  • 1篇何宝金
  • 1篇钟智辉
  • 1篇陈冠贤

传媒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4
  • 1篇1984
  • 1篇1979
  • 1篇19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亚湾增殖与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
陈冠贤陈琳何宝金章淑珍钟智辉裴穗
大亚湾为省级“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大亚湾西南侧港口附近海域为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自筹建大亚湾核电站后,附近工业纷纷兴起,最近又被列为“大亚湾经济开发区”和商港。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保护大亚湾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
关键词:
关键词:水产资源海水养殖生态平衡水产养殖繁殖
应用水声方法考察底栖鱼类和DSL(深海散射层)的垂直移动被引量:5
1994年
利用彩色显示回声探测仪在南海北部水域中测到的图象进行调查底栖鱼 类和DSL的垂直移动;仪器的量程扩展功能用子考察底栖鱼类的贴海底、起浮、聚 薄层和扩散等情景。DSL在黄昏时期的聚层起浮,午夜出现集群最密,黎时下降、解 体;示出DSL聚层的厚度及垂直移动的速度。
陈次颖章淑珍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海域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食性被引量:7
1999年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优势种群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多齿蛇鲻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兼食底栖生物;短尾大眼鲷和蓝圆以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包括幼鱼)为主,兼食底栖生物;深水金线鱼以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主,兼食浮游动物的食性类型。还分析了4种鱼类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张月平章淑珍
关键词:底层鱼类食性南沙群岛鱼类
南海西沙、中沙海域的大体型浮游动物及其与黄鳍金枪鱼集群的关系被引量:2
1979年
长期来,我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了常年的浮游动物调查,在已获得的大量样品中,除水母、海樽、浮游贝类等群体类型较大外,其余皆属体长为2~5毫米的中、小型浮游动物。但自1974年我研究所开展“西、南、中沙海域渔业资源探捕调查”以来,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由水深350米至表层垂直采集的样品中,和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的金枪鱼、鲣、帆蜥鱼的胃含物中,
章淑珍黄史遥
关键词:浮游动物金枪鱼体型南海北部陆架区
粤东外海饵料生物的基本特点与竹筴鱼索饵洄游的关系被引量:3
1984年
本文分析了粤东外海鱼类的饵料生物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它们同高盐水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对竹筴鱼索饵洄游的影响。粤东外海的饵料生物量的年平均在86—100毫克/米~3之间,一年中一般有两个高峰期,它们分别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盛夏。最高生物量达到200毫克/米~3左右;最长持续时间可延续2—3个月。生物量的分布主要受南海表层水和高盐的上层水的影响,高盐水体的消长制约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竹筴鱼的索饵鱼群洄游同饵料生物密集区位置移动的方向一致。鱼群逐月移动的方向和途径,大体上是2月份从东径115°30′北纬20°30′向北移动,3月份后折向东北方向,6月份后又折向西南,8月份转向东南(见图6)。
章淑珍
关键词:饵料生物生物量索饵洄游鱼群高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