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綦天柱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演进
  • 2篇译介
  • 2篇译介学
  • 2篇诺贝尔文学
  • 2篇诺贝尔文学奖...
  • 2篇文化
  • 2篇文学奖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语境
  • 1篇代文
  • 1篇当代大众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定语
  • 1篇定语从句
  • 1篇多元民族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结构
  • 1篇英汉
  • 1篇英汉语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
  • 5篇长春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綦天柱
  • 4篇胡铁生
  • 2篇孙萍
  • 1篇刘奇

传媒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现代英语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07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同源演进与异质叛逆 ——《中国孤儿》文学现象研究
以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为源头的《中国孤儿》文学现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戏剧在海外的最高荣誉。对其进行全景式研究可以发现从真实“赵氏孤儿”的“忠于恩主”到司马迁对史实的“侠义化”演绎,再到纪君祥《赵氏孤儿》剧作中隐伏的游民思想,...
綦天柱
文献传递
古典汉诗的可译性问题研究——“译”与“创”边界的译介学考量
由于语言、文化、历史的巨大差异,古典汉诗英译的可译性问题历来就是译家争论的焦点。从诗学、美学和译介学角度切入,运用种子移植和创造性叛逆理论可以有效地扩张古典汉诗的可译性。翻译视域内,中国古典诗歌可译性问题有其历史渊源和理...
綦天柱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
文献传递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为例被引量:9
2017年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綦天柱胡铁生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境当代文学
“文化暴徒”与“爱心慈父”——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解读亨利·米勒被引量:4
2007年
亨利·米勒是备受争议的美国当代作家。他在绝大多数作品中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他的一个侧面铁齿铜牙的“文化暴徒”。但在《大瑟尔》中,他却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爱心慈父”。从“文化暴徒”和“爱心慈父”两个不同的侧面解读亨利·米勒会使人们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孙萍綦天柱
关键词:亨利·米勒
文学疆界中的社会变迁与人的心理结构——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和莫言的文学疆界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文学疆界是作家人为虚构而成的文学地理,意在通过对现实疆界的解构来重构文学的神话王国并以此构成对现实社会和人的心理结构进行反思的文学虚拟世界。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作品构成了其文学疆界,再现了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方人既向往新世界的到来又留恋昔日南方的矛盾心理,并以其文学疆界中虚构的神话世界解析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南方人的心理结构;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受福克纳的影响,以其故乡记忆为基础,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疆界"高密东北乡",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象征性地表现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结构。两位文学大师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度里构建出的文学疆界,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学思潮中,但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下,却均在其文学疆界中表现出作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形成文学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意识形态的政治美学价值。
綦天柱胡铁生
关键词:福克纳
译介学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孙萍綦天柱
关键词:译介学文学翻译再创作
基督教文化在明清的境遇及文化的相互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宗教文化传播之间形成的相互冲撞与接受,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文化与域外交往的宗教文化背景。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在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强大而自信的中国屡次碰壁之后,不但已有的传教模式全面失败,而且他们千百年来在欧洲与王权斗争的经验也宣告失效。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在挫折中制定出"适应政策",以服务中国王权为立足点的策略却使其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但教会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愈演愈烈,教廷对中国王权的错误估计导致罗马神权与中国王权之间的异域对决,最终天主教被逐澳门,几遇灭顶之灾。绝望之中,在华索隐派传教士苦求在王权和神权之间再次取得平衡,其逆向宣传方式却使西方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最终取得了中西文化交流中意想不到的成果。
胡铁生綦天柱
关键词:明清时期基督教文化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演进与反思被引量:6
2017年
在民族文学框架下,美利坚民族文学是由白人主流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构建而成的。基于移民的多元文化背景,美国族裔文学作家在既有的族裔心理格局基础上,着力表现各自族裔在美利坚民族大家庭中的诉求,在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移民、拉美移民、亚洲移民和非洲移民等多元异质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之间不断碰撞与整合的过程中,由族裔的排他性向共同性发展、由族裔诉求向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诉求演进,涌现出一批诸如辛格、贝娄、布罗茨基、莫里森、纳博科夫、谭恩美和汤婷婷等少数族裔优秀文学家,进而使族裔文学与主流文学融为一体,为美利坚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族裔文学的发展史表明,美国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存在很大局限性,在族裔语言与英语之间亦表现出话语权之争。但是,族裔文学的发展史及其作品的经典化之路又表明,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或族裔的"百衲图",而非人们惯常所说的"大熔炉",因而,美国族裔文学研究对多元民族的整合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綦天柱胡铁生
关键词:少数族裔文学多元文化
英汉语言对比视角下《老人与海》定语从句汉译案例分析
2023年
文章选取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汉译本的定语从句翻译进行研究。该文本属于表情型文本,翻译时除应注意信息性准确表达外,亦应注重文学性翻译特性,从英汉语言对比角度来讲,定语从句翻译除应注重意群信息逻辑整合外,亦应注意其文学色彩及修辞转换,这给译者定语从句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研究译本为李继宏译本,聚焦于英汉语言对比视角下的定语从句汉译方法与技巧。
刘奇綦天柱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汉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