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秋银

作品数:1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历史系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学

主题

  • 7篇隐逸
  • 5篇东晋
  • 5篇隐逸观
  • 5篇士人
  • 3篇玄学
  • 3篇人格
  • 2篇孙绰
  • 2篇清谈
  • 2篇魏晋
  • 2篇名士
  • 1篇东汉
  • 1篇心态
  • 1篇政府
  • 1篇儒家
  • 1篇儒家人格
  • 1篇儒学
  • 1篇阮籍
  • 1篇山涛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现状

机构

  • 14篇安徽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5篇胡秋银
  • 2篇刘浩

传媒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临沂师范学院...
  • 2篇襄樊职业技术...
  • 2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历史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魏时期谯郡曹氏家族家风被引量:1
2013年
汉魏之际,谯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残忍、耽于声色、由俭入奢几个方面。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家族,其家风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胡秋银
关键词:家风
论永和人物——以刘惔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刘惔出身于士族,生活在东晋立国及逐渐稳定之时,他最活跃的时间正值东晋清谈的盛期——咸康至永和年间。他以"简秀"的风神、渊博的学识、"往辄标的"的清谈风格、精妙的识鉴人物的能力成为风流之宗。他自信、重情而谨守礼法,重视君臣秩序;精勤政务,处事干练,洞察大局,并勇于自任。刘惔较好地实践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儒道兼综型人格风范。对刘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东晋中期的名士风貌和思想文化。
胡秋银刘浩
关键词:东晋清谈名士
论汉晋南朝的隐逸政策被引量:3
2002年
汉晋南朝时期 ,不同政局下中央政府对隐逸的政策不同 ,多实行征隐 ,或为求贤 ,或为证明统治之合法性 ,或为变易风俗。当征隐不成而施诸威迫时 ,征隐变成反隐。征隐并非文的反隐手段 ,究其实源于统治者对隐逸有复杂的认识。其尊隐心态极其矛盾 ,既希望隐者入仕以尽君臣之道 ,若其不愿入仕又要尽量表示尊崇以示宽宏大量。统治者实行征隐或反隐 ,始终以有助统治为端的 ,并非只尊崇绝对的不参与、不介入的不合作。隐者适度的介入政治是被认可的。东晋南朝时期 ,帝王与隐者间关系不再紧张 ,已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这与隐逸行为的变质、隐者风范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素质改变等因素有关。隐者多有相当高的才识和德行 ,对于地方文教的发展以及地方秩序的维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对隐者的政策以尊崇、表彰为主。若采取威迫方式 ,必然导致民心失所 ,地方混乱。隐者于朝野政治不可或缺 ,而要真正使其发挥功用 ,还需地方长吏充分认识到隐者的社会重要性并从行为上为其生活和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条件 ,隐者与地方长吏间易结成良好的私人友谊 ,荐隐、岁供羊酒、时加赏赐或为隐者设立学堂等行为 ,都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贤 ,达到变风化俗的目的。
胡秋银
关键词:政府
魏晋吴姓陆氏门风被引量:1
2002年
魏晋时期的江南土著大族中 ,以吴郡陆氏人才最多 ,家族最盛。这与陆氏门风有很大关系。孙吴江东化过程中 ,各大族形成了独特的门风 ,魏晋时期陆氏门风表现为忠。与吴姓张、朱、顾氏以及琅邪王氏相比 ,陆氏在忠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陆氏门风形成于儒家“臣事君以忠”及孝道原则 ,对于陆氏家族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胡秋银
关键词:魏晋吴姓门风
“竹林七贤”的由来与性质
“竹林七贤”并非虚构附会,其名之创始人并非谢安。他们思想旨趣相似,政治倾向不一,是一个以意气相投、风神相赏而结成的隐逸性群体。“竹林七贤”并非以清谈闻名于世,说其是“魏晋清谈中的谈者之囿”有失偏颇。
胡秋银
关键词:隐逸清谈魏晋
文献传递
汉魏士人隐逸观被引量:4
2003年
两汉之际隐者不畏死亡而坚持的是志节与信义;其隐居皆因对社会现状和政权当局不满。东汉初,隐者为“志”而隐,坚持不臣不友的独立人格。东汉中后期道家型隐逸人格出现并受推崇,此时隐者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建安年间人们对隐逸行为多持否定态度。曹魏前期,隐逸人物风范的道家化,表明道家人格成为人们的理想人格一般都从隐者能激贪厉俗的社会功能方面肯定其存在的意义。曹魏后期,嵇康从追求精神境界和循性守志角度肯定出处两种行为。阮籍则否定超然事外而贱身的隐居方式,追求超然世外、遨游于精神之乡的高蹈行径。
胡秋银
关键词:汉朝魏朝阮籍隐逸观社会现状士人
析山涛之“吏非吏,隐非隐”被引量:1
2007年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胡秋银刘浩
关键词:山涛孙绰两晋士人隐逸观
南朝士人隐逸观被引量:3
2004年
胡秋银
关键词:南朝士人隐逸观玄学
陆机陆云分裂人格探析被引量:3
2003年
吴姓陆氏在孙吴时地位显赫,吴亡后中衰。为重振家族,陆机、陆云徘徊近十年后毅然仕晋。从其传世作品和行为看,二陆心态极其矛盾,有着高度的生存焦虑,人格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似可归于社会的无序和儒玄文化的冲突。二陆的命运可代表入洛吴人的生存境遇。
胡秋银
关键词:陆机分裂人格儒学玄学
西晋士人隐逸观被引量:1
2002年
西晋皇甫谧对焦先的评价反映了其补偿心理和理想人格,他从“兼得其真”的角度肯定出处同归。六朝士人隐逸观是变化的,把皇甫谧作为“六朝型隐逸”的代表和“出处同归”理论的创始人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葛洪从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方面肯定仕者与隐者殊途同归;庾峻、束皙、裴輎等人也肯定出处同致。从西晋人的“招隐诗”来看,“招隐”的意味有所变化,“隐显在心”观念渐流行。西晋士人想像中的隐者风范表明他们追求一种玄学思潮影响下建构的涉世而精神自由的儒道结合的理想人格。
胡秋银
关键词:隐逸观理想人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