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4篇CT表现
  • 3篇肿瘤
  • 2篇血管
  • 2篇细胞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管细胞癌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胸膜
  • 1篇胸膜凹陷
  • 1篇胸膜凹陷征
  • 1篇血管肌脂瘤
  • 1篇血管瘤

机构

  • 9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9篇蒋钢
  • 4篇刘士锋
  • 3篇陈静静
  • 3篇殷泽富
  • 2篇毕卫群
  • 2篇郭健
  • 2篇华辉
  • 2篇林吉征
  • 1篇吴增杰
  • 1篇李绍科
  • 1篇朱继兰
  • 1篇张忻宇
  • 1篇李晓飞
  • 1篇刘学军
  • 1篇段峰
  • 1篇徐文坚
  • 1篇李光存
  • 1篇冯卫华
  • 1篇李晓莉
  • 1篇张传玉

传媒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4例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均表现为腹腔、盆腔多发无明确器官来源的软组织肿块.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并以边缘强化为主,2例肿瘤内多发斑点状钙化.3例腹膜多发种植转移.3例肝脏转移,3例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2例少量腹腔积液。结论腹腔内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男性青少年出现腹盆腔多发无明确器官来源的软组织肿块,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陈静静毕卫群石祥龙蒋钢华辉
关键词:腹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照术后病理所见,回顾性分析7例HEA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7例HEA均为单发,未见明显包膜;CT平扫均呈不均匀略低密度影,4例肿瘤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20HU),2例见多发囊变;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1例呈"慢进慢出",1例为延迟强化;5例动脉期可见供血动脉。结论肿瘤内脂肪密度影、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以及可见脂肪内血管影为HEA的特征性CT表现。
吴增杰华辉陈静静蒋钢李晓飞李绍科徐文坚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肌脂瘤
MSCT下胸膜凹陷征对肺外周结节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MSCT下胸膜凹陷征(PI)对肺外周结节或包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18例有PI的肺外周结节或包块的CT图像,其中周围型肺癌73例,良性病变45例。观察PI的不同形态,并结合有无相应区域胸膜增厚,将其分为6型。然后结合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各型PI在不同性质肺外周结节或包块中的分布情况。采用MSCT后处理技术对其中34例图像进行各种方式的3D重建,观察其显示PI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Ⅰ、Ⅴ型PI多为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Ⅱ、Ⅳ型PI多见于结核球、炎性假瘤等良性病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29~28.86,P<0.05)。MSCT多种3D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PI的不同形态。结论MSCT下PI的形态展现及分型在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刘士锋殷泽富蒋钢郭健
关键词:胸膜螺旋计算机
手术前后复发腹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影像学观察
2013年
目的分析腹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eAAF)影像学表现,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作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并经病理证实11例eAAF病人的术前CT、MR表现,并与术后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1例eAAF中,3例发生于颈肩部及腋窝,2例发生于上肢,6例发生于下肢及髋周。肿瘤多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浸润性生长。术前CT图像,病灶相对于骨骼肌呈均匀略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式均匀强化。术前8例行MR检查,T1WI呈类似肌肉样低信号,压脂像或STIR呈明显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中均可见不规则斑点状、蚓状低信号影。4例行MR增强检查显示,病变主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平扫短T2信号影未见强化。术后随访6例均复发,病变体积明显大于术前,密度或信号均较术前不均匀,脂肪抑制序列T2WI中短T2低信号影体积较术前增大。结论 eAAF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能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eAAF局部外科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更具侵袭性。
马千里蒋钢刘士锋刘学军李晓莉冯卫华
关键词:纤维瘤病侵袭型复发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相关病理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特点及其相关病理,提高PSH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CT平扫23例PSH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孤立性软组织结节或包块,1例为磨玻璃样结节;4例见浅分叶;22例呈均匀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见高、等、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病理上的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及实性硬化区。CT增强扫描17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肌肉密度的16例,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密度的8例,含有乳头成分较多。3例见粗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见磨玻璃影,其中1例见空气滞留征及瘤周肺气肿。结论 PSH无特征性的CT表现,但是中年女性病人有以下CT表现,应考虑到PSH诊断:CT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可见粗点状钙化;CT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早期强化不均匀,延迟后强化较均匀;瘤周磨玻璃影、空气滞留征及肺气肿。
王军伟林吉征张传玉蒋钢刘士锋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病理学
纵隔畸胎瘤的CT诊断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纵隔畸胎瘤CT征象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从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畸胎瘤的85例病人中选择CT资料完整者63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基本CT均表现为孤立性前纵隔包块。其中囊性包块26例,均为成熟型,包括单房囊型13例,多房囊型7例,子-母囊型6例。囊实性包块29例,实性包块8例,均为不成熟型畸胎瘤。特殊CT征象包括:脂-液平面6例,脂密度子囊5例,水密度子囊3例。结论前纵隔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内水样密度、脂质密度、软组织密度及不同形状的钙化并存或相互混杂或(和)包块内含有骨块、牙齿,显示脂-液平面、脂密度子囊、水密度子囊对本病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殷泽富蒋钢
关键词:纵隔肿瘤畸胎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的MSCT诊断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毕卫群冯维刚刘士锋郭健林吉征陈静静蒋钢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成人环状软骨水平的下咽部正常CT表现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CT图像上环状软骨水平的下咽部的正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名正常成人下咽部的CT图像,将下咽部分成梨状窝区、咽后壁区和环后区,把下咽部的环后区划分为如下3个层面,即环状软骨上缘层面(经环杓关节水平);环状软骨中部层面;环状软骨下缘层面。分别测量环后区的前后径、横径及其前、后壁的厚度;观察黏膜下脂肪层的变化,并对周围相毗邻的其他结构和脂肪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测量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环后区的后壁较同层面的前壁厚(0.9±0.4)mm。男性环后区的横径较女性宽(4.5±0.3)mm;横径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环状软骨上缘层面,男性的横径为(38.6±3.3)mm,女性的为(34.4±2.5)mm,t=6.26,P〈0.05;在环状软骨中部层面,男性的横径为(33.6±3.6)mm,女性的为(28.9±2.8)mm,t=6.36,P〈0.01;在环状软骨下缘层面,男性的横径为(28.6±3.1)mm,女性的为(24.0±2.1)mm,t=7.52,P〈0.01]。环状软骨上缘水平的环后区的横径较环状软骨下缘水平的横径宽(10.1±2.4)mm。黏膜下的脂肪层从环状软骨上缘[显示率为81.0%(68/84)]至环状软骨下缘[显示率为23、8%(20/84)]逐渐减少。在环后区周围毗邻的脂肪组织中,每一层面环后区后侧的脂肪组织显示的概率最小,而其左侧的脂肪组织最易显示,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环状软骨上缘层面,环后区左、右、后方毗邻脂肪组织的显示率分别为77.4%(65/84)、72.6%(61/84)、28.6%(24/84),χ^2=24.64,中部层面,各显示率分别为89.3%(75/84)、75.0%(63/84)、34.5%(29/84),χ^2=24.76,在环状软骨下缘层面,各显示率分别为95.2%(80/84)、88.1%(74/84)、52.4%(44�
韩金花张忻宇朱继兰段峰蒋钢李光存
关键词:下咽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对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与常规螺旋CT和薄层CT比较,评价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经常规螺旋CT或临床检查怀疑有肺微小结节浸润的病人,行多层螺旋CT平扫,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和多层厚多方位MIP重建,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微小结节的显示情况。结果6种图像中,3种MIP重建图像对结节的显示最好,5mm和10mm层厚MIP对微小结节的显示显著优于常规5和10mmCT和1.25mm薄层CT(χ2=4.20~9.20,P<0.05)。冠状位10mm与横轴位10mmMIP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χ2=1.3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的MIP重建图像对肺部微小结节的显示优于常规CT和薄层CT,它不仅能明确显示结节的存在,还可更为准确地显示结节的分布特点。冠状位重建可作为横轴位的补充。
蒋钢殷泽富
关键词:微小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最大密度投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