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昌
- 作品数:66 被引量:1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癌术后腹腔内温热灌洗化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2 5例。对照组单纯手术 ,研究组手术加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 ,方案 :5 Fu +羟基喜树碱 (HPT)观察其并发症及 1~ 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腹腔 1~ 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8%vs 2 0 %,8%vs 32 %及 16 %vs 6 0 %(P <0 0 5 )。 2年及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 4%vs 48%和 48%vs 32 %(P <0 0 5 )。 1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洗化疗 ,对于防治肿瘤腹膜转移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张斌许正昌殷广福戚晓菁
- 关键词: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生存率手术治疗
- 雷帕霉素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肝移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对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肝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5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肝移植患者术后常规采用以Rap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随访,23例存活至今,最长存活已达34 mo.术后3 mo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所有存活患者肾功能均在3 mo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前肾功能有损害者,术后血肌酐恢复正常所需要时间为(45±19 d),较术前肌酐正常者(24±15 d)长.结论:以Rap为主免疫抑制方案完全可预防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肝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同时不影响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
- 王轩吴幼民许正昌张斌李增才陆雷郑以山
- 关键词:雷帕霉素肝移植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排斥反应
- 雷抑素对肝移植大鼠肝Kupffer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1998年
- 利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移植术前应用雷抑素(Lef)对大鼠肝Kupffer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移植术后3小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LT活性显著升高,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也显著增加;用药组血清TNF、ALT活性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下降。电镜检查,对照组肝Kupffer细胞呈典型“活化”表现,而用药组肝Kupffer则呈非“活化”表现。结果提示,移植术前应用Lef可以抑制TNF及氧自由基的产生,Lef通过抑制肝Kupffer细胞的“活化”而发挥减轻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 王轩吴孟超杨甲梅许正昌殷广福
- 关键词:肝移植KUPFFER细胞
- 雷抑素对大鼠移植肝Kupffer细胞的影响
- 1997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前应用雷抑素对大鼠肝Kupfer细胞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受体移植术前3d连续口服1%羧甲基纤维素1ml/d(对照组)或雷抑素10mg/kg·d(用药组).分别于术后1,2,3,24h采血并取肝组织,检测血清TNF,ALT及肝MDA水平,观察肝超微结构及大鼠1周存活率变化.结果对照组移植术后3h血清TNF(53kU/L±041kU/L),肝MDA(4846nmol/g±236nmol/g)显著增加,TNF表达呈强阳性;而且药组TNF(09kU/L±011kU/L)肝MDA(3618nmol/g±154nmol/g)无明显变化,TNF表达阴性,两者相差显著P<001).电镜检查,对照组肝Kupfer细胞呈活化表现,而用药组肝Kupfer细胞呈非活化状态.对照及用药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0%和60%.结论术前应用雷抑素可抑制移植肝TNF和O2的产生,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以减轻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 王轩杨甲梅殷广福殷广福许正昌吴孟超
- 关键词:肝移植枯否细胞药理学
- 大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DCC基因存在状态的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了解DCC基因在大肠癌复发、转移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多聚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136例大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和30例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进行了DCC基因存在状态的研究.结果:大肠癌DCC基因蛋白多数呈阴性表达,且与局部复发关系密切,局部复发者DCC表达下降明显.肝转移者多数发生DCC表达失活,DCC蛋白阴性者92.9%(26/28)失去再手术的机会或虽勉强手术但不到1年内即复发,而DCC蛋白阳性者71.4%(5/7)可再手术且术后存活期较长.经SSCP分析,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DCC基因cDNA序列变异率为40%(14/35),皆为DCC蛋白阴性的患者,肝转移灶变异率为48.8%(17/35).结论:DCC基因失活可能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肝转移者发生DCC表达失活的主要机制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 贾绍昌殷广福苏长青许正昌
- 关键词:大肠癌DCC基因肝转移瘤
- 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肠粘膜、良性腺瘤和大肠癌中的VEGF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大肠癌VEGF的表达比正常粘膜上皮及腺瘤细胞明显提高,并且与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在有复发转移的大肠癌组,VEGF的表达更加明显。结论:VEGF表达水平反映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构建的水平,可作为肿瘤预后的一个指标。
- 殷广福贾绍昌苏长青许正昌
- 关键词:大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复发肿瘤转移
- 转移抑制基因nm23-H_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nm23-H1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牛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行定位观察。结果:结直肠癌nm23-H1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3.5%;nm23-H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及肿块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侵犯深度有相关差异(P<0.05);随着转移的发生、侵犯深度的增加以及疾病向晚期发展,nm23-H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直至完全失活。结论: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在调控癌细胞增殖、抑制癌细胞转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nm23-H1蛋白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 华长江苏长青殷广福许正昌
- 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免疫组化
-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诊治(附44例报告)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 4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对各种并发症治疗的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1腹腔内出血4例;2急性排斥反应4例;3胆漏2例;4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5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PNF) 1例;6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3例,胸腔积液15例,呼吸衰竭2例;7急性肾功能不全10例;8心血管并发症:窦性心动过缓3例,顽固性高血压1例,严重低血压1例;9神经系统并发症: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 3例,肝移植后脑病5例;10其他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3例,粒细胞减少症3例,腹腔淋巴管漏2例。均给予了相应治疗。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应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 阳文新钟正江申红承晓梅马建新王轩许正昌张斌李增才陆雷
-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Z5
- 超声微泡联合介入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 2010年
- 许正昌朱忠信石凤娟周建军曾小东吴巍
- 关键词:联合介入治疗低位直肠癌病理观察超声微泡组织病理诊断直肠镜检查
- 卵巢癌患者的血清唾液酸SSEA-1抗原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1999年
- 为了研究血清唾液酸SSEA1 抗原水平与卵巢癌的关系,采用单抗FH6 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唾液酸SSEA1 抗原水平。50%(25/50) 患者的抗原水平增高,富糖原型癌患者的阳性率最高。唾液酸SSEA1 抗原水平与临床病程、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控的有效指标之一。
- 贾绍昌殷广福许正昌苏长青邓安梅陈孙孝
- 关键词:血清唾液酸卵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