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中和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水稻
  • 6篇栽培
  • 4篇杂交
  • 3篇杂交稻
  • 3篇栽培技术
  • 3篇高产
  • 2篇育秧
  • 2篇栽培技术研究
  • 2篇栽培模式
  • 2篇栽培研究
  • 2篇旱育
  • 2篇旱育秧
  • 1篇稻谷
  • 1篇稻谷生产
  • 1篇亚种间
  • 1篇亚种间杂交
  • 1篇幼穗
  • 1篇幼穗分化
  • 1篇幼穗分化期
  • 1篇玉米

机构

  • 8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谭中和
  • 4篇郑家国
  • 2篇吴素芬
  • 2篇方文
  • 1篇李天
  • 1篇孙晓辉
  • 1篇江世华
  • 1篇熊洪
  • 1篇金问模
  • 1篇孙光谷

传媒

  • 6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年份

  • 1篇2006
  • 3篇1998
  • 1篇1994
  • 2篇1991
  • 1篇198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四川省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8
1994年
四川省1992年引进日本水稻旱育秧技术后,省旱育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协作组结合各地生态条件开展研究,已对原技术进行了成功的改进和创新。本文着重介绍旱育秧技术在四川不同生态区的利用途径和旱育秧的育苗技术。
郑家国谭中和
关键词:杂交稻旱育秧栽培水稻
提高亚种间杂交水稻结实率的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N量,追N时期,施K量、密度和播期五个因素,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进行了以提高结实率为目标的栽培模式的研究,建立了该类品种的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同时,采用了统计选优方法、降维分析法、边际效应分析法和贡献率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结实率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播种期〉追N时期〉密度〉施K量〉施N量;结实率达到85%以上的配套栽培模式要点为:施N量(纯N)130.7~137.6kg,/hm^2,追N时期为7月8日至9日(减数分裂期),施K量(K20)218.9~222.1ke,/hm^2,栽插密度为23.4—24.22万穴/hm^2,播种期为3月30日至4月1日。
李天孙晓辉谭中和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结实率栽培模式
四川水稻栽培研究六十年被引量:6
1998年
四川水稻栽培研究六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五十年代的“好种壮秧、少秧密植、合理施肥”三大技术以及“湿润育秧”、“新法泡田与浅水灌溉”;六十年代矮秆水稻栽培技术关于“主攻穗多、争取穗大;依靠主穗,争取分蘖”的技术路线;七十年代的多蘖壮秧技术;八十年代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关于“在一定基本苗基础上依靠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水平上争取穗大”的技术路线;九十年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关于“采用穗重型品种,适当降低群体基数,提高成穗率,保证穗数;通过提高成穗质量以增加单位面积总实粒数,从而提高产量的技术路线”等促进了四川水稻生产上了几个台阶。旱育秧技术的引进与创新;避高温伏旱技术对策;迟栽稳产高产技术等适应性栽培为实现避灾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水稻种植制度上再生稻的研究如腋芽萌发的生态条件,促进腋芽萌发和提高活芽率、提高结实率的栽培技术为四川再生稻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对双季稻生育日数与总积温和对晚稻安全齐穗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品种组合、栽插方式,晚稻播栽期及育秧技术等为四川确立双季稻种植制度提供了成套的栽培技术。
谭中和方文郑家国熊洪
关键词:中稻再生稻双季稻栽培技术
四川盆地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与高产栽培技术途径被引量:5
1998年
针对四川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四川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抗灾避灾高产稳产的旱育秧技术;避高温伏旱和耐迟栽的栽培技术以及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提高全年生产力的复种技术。同时,本文总结了大面积高产(7.5t/ha)和超高产(9.0t/ha)的基本技术途径。
郑家国谭中和
关键词:水稻高产途径旱育秧复种技术
杂交水稻对幼穗分化期和开花期缺水的反应
1989年
陆稻(uplan drice,orpza sativgL.)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水稻抗旱能力主要决定于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特别是根系特征。初步的研究指出,杂交水稻在根干重,根数,根长,根粗和拔根力(uprooting force)等方面较之亲本有较大的优点。
谭中和
关键词:幼穗分化期杂交稻组合杂交玉米干物质生产稻谷生产每穗粒数
四川不同生态区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模式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应用系统科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模型和经验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将四川划分为六个稻作区,在其中五个主要稻作区内,在原有栽培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稻类农艺措施组合模型田间试验,建立了基本可以代表各主要稻作区的多目标回归方程组,解析了各参试栽培因子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以高产、高效为目的,通过电子计算机摸拟寻优,对五个主要稻区不同稻类分别提出了2~3套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经多年多点小区和大田对比试验,共筛选出具有生产实用价值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22套,同一般现行栽培技术比较,一季中稻优选方案的增产率,盆东为11.9~17.9%;盆周6.6~16.5%;盆南3.3~16.9%;盆西3.9—7.1%.盆南、盆东的双季早、晚稻分别为11.3~15.1%和7.3~12.5%.经过反馈修正、充实和提高,分别建立了五个稻作区不同稻类的高产稳产栽培模式,两年累计示范面积达580.7657万亩,累计增产稻谷26105.02万公斤,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谭中和蓝泰源方文江世华吴素芬
关键词:水稻栽培模式生态区划
矮优S早熟省肥高产的生理基础及其生产利用
1991年
1987~1989年对江北县种子公司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矮优S的生理特性及生产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优S具有优良的生理基础,不仅生育期短,且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较少,后期绿色叶面积衰减速度慢,同化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率高,粒重优势强.在川西两熟地区种植,可采用小麦(油菜)—水稻—秋作(蔬菜或饲料)三熟制,充分利用晚秋生境,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在川东南低海拔、高温伏旱区种植,采用适期播种,露地一段育秧,可在7月20日前安全齐穗,避开开花期高温危害,保证稳产高产;在海拔800m左右山区种植,因生育期短,早期无需采用保温或增温育秧,后期又可避免连绵阴雨对灌浆结实的影响。
金问模吴素芬蓝泰源谭中和郑家国牟跃
关键词:水稻杂交稻高产
面临21世纪的中国水稻栽培研究被引量:16
1998年
面临21世纪的中国水稻栽培研究谭中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610066)孙光谷(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第六届全国水稻栽培理论与实践学术交流会于1997年8月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问题,着重交流了超高产、轻简和适应性栽...
谭中和孙光谷
关键词:水稻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