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丹

作品数:10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中尺度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年际
  • 2篇强对流
  • 2篇强降水
  • 2篇降水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条件
  • 1篇短时暴雨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分析
  • 1篇日数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文
  • 1篇水文预报
  • 1篇水文预报模型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和年代际...

机构

  • 10篇兰州中心气象...
  • 3篇西北区域气候...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0篇谭丹
  • 4篇黄玉霞
  • 3篇王宝鉴
  • 3篇王有恒
  • 3篇肖玮
  • 2篇赵红岩
  • 2篇狄潇泓
  • 2篇许东蓓
  • 2篇李文莉
  • 1篇王兴
  • 1篇孔祥伟
  • 1篇王研峰
  • 1篇宋秀玲
  • 1篇吉惠敏
  • 1篇王勇
  • 1篇景元书
  • 1篇黄武斌
  • 1篇伏晶
  • 1篇彭筱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中尺度环境条件配置
甘肃短时强降水年频次介于0.1~4.5次,有三个活跃区域,分别是陇东南、庆阳市的东北部、甘岷山区.短时强降水始于春末的5月,6月开始增多,7月爆发式增长,8月达到鼎盛期,9月迅速减少;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短时强降水次数...
黄玉霞王宝鉴王勇吉惠敏谭丹李文莉肖玮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岷县雹洪天气中尺度分析及强对流类别判别
岷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洮河中游,是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形复杂。2012年5月10日午后,岷县出现雷暴,并伴有冰雹和局地强降水,麻子川日降水量为69.2mm,最大小时雨量为42mm,出现在18-19时。短...
狄潇泓谭丹许东蓓
关键词:强对流中尺度分析配料法
文献传递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被引量:29
2021年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0℃/10a,上游升温速率最大,下游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夏季最小,降水量上游地区增多,中下游地区减少,蒸散量呈减少趋势。(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源区冰川积雪消融加剧,冻土严重退化,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好转趋势,上游脆弱区和中游产沙区水土流失加重,对农业影响利弊皆存,流域病虫害加剧;流域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文化遗产安全保存带来巨大挑战。(3)黄河流域气候系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不仅受自身内部的动力、热力影响,也受大气环流、海温、青藏高原等外部强迫因子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黄河流域局地气候的重要因子。(4)未来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波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加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多部门建立气象、水文、生态与数值预报及防控一体化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王有恒谭丹韩兰英李丹华王鑫卢国阳林婧婧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河流域
HBV水文预报模型在白龙江流域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在白龙江流域武都站以上区域构建HBV水文模型,通过对区域日径流模拟研究,来评估模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方法]在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分析径流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1)在率定期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0.65,确定性系数R2=0.74,验证期Ens=0.60,R2=0.70,HBV模型在该流域模拟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降水量与模拟径流变化趋势对应,HBV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结论]HBV模型可进一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白龙江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王有恒谭丹景元书
关键词:径流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降水相态预报指标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占总次数的83.5%,空间上有三个高发区。(2)相态的转换发生在高原槽东移产生降水的环流形势下,通常500 h Pa冷平流清晰并沿西北、西方、北方等3条路径影响甘肃。当沿西北路径移动时,高原槽主体深厚,冷平流强度最强,河东大部发生雨雪转换,当沿西方路径移动时,高原槽浅且位置偏南,北方冷空气较弱,仅高原边坡、陇中及陇东中南部出现转换。(3)T_(地面)>3.0℃、T_(地面)<-1.0℃、-1.0℃
黄玉霞王宝鉴肖玮伏晶谭丹彭筱
关键词:温度指标冷平流海拔高度
近50a来甘肃省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2年
利用1961~2010年甘肃省7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极端高温的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近50 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伴随气候变暖,甘肃极端高温事件增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气温明显上升,出现极端高温的站数急剧增多,陇中和陇南增加最为明显;极端高温日数分布,存在4个高值区,即河西中西部、陇中西南部、陇东南部和陇南南部;近50 a甘肃省极端高温日数以0.1 d/10 a的趋势增多,其中陇中的临夏州以0.3 d/10 a的趋势在增加,河西、陇中、陇东和陇南有个别地区趋于减少。
王有恒谭丹赵红岩
关键词:极端高温高温日数
1961-2008年中国西北东部旱涝异常分布及干旱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2年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170个测站,对1961-2008年大气干旱指数S=ΔT/δT-ΔR/δR的地域相关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和南北相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东部旱涝异常存在三个基本相关的区域:甘肃东南部及陕西、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青海区。50 a来,各区在1974-1977年间和1982-1985年间湿润多雨,1994年以后相对少雨干旱。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中西部尽管降水是增加的,但干旱指数变化不明显,而区域东部地区干旱指数变化很明显,说明区域中西部地区变湿不明显,而区域东部暖干化趋势明显。
赵红岩王有恒王兴谭丹
关键词:干旱指数年际变化
“5.10”岷县短时暴雨斜压锋生特征和不稳定条件分析被引量:29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和NCEP l°×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一次短时暴雨并引发山洪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致灾严重的局地性短时暴雨的影响系统斜压性显著,500 h Pa高空槽后较强冷平流和槽前暖湿平流强烈交汇,地面到500 h Pa锋生作用明显。从天气系统基本配置类型看,500 h Pa斜压槽、700 h Pa低涡切变及暖湿气流、地面冷锋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表明,中低层冷暖平流较强,锋生函数在10日午后明显增强,锋生函数正值区前侧出现强中尺度雨团,雨团朝锋生函数梯度方向移动。此次强对流过程中,大气为条件不稳定,700—300 h Pa温差达-49℃。斜压锋生作用的逐渐增强导致不稳定条件增强,进而导致上升运动发展,是产生本次短时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
狄潇泓许东蓓肖玮沙宏娥谭丹宋秀玲
关键词:短时暴雨
甘肃省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是甘肃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利用甘肃省2013-2019年1716个自动观测站的小时雨量资料以及80个国家气象站1990-2019年冰雹和1990-2013年雷暴大风观测资料,分析了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短时强降水与山脉地形密切相关,有3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陇南山地和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30 mm·h-1强降水占79.0%;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4~9月,8月最多;日变化特征明显,高发时段在17:00-02:00。近30年甘肃省冰雹和雷暴大风日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冰雹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密切相关,有3个高发区和3个高发点,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边坡和高海拔地区,大部地区以中等强度冰雹为主。降雹季节性强,雹日高度集中,5~7月为高发时段,占全年的62.6%;日变化特征明显,午后13~19时为高发时段,占全天的88.5%。降雹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8 min以内,不同持续时间冰雹发生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特征,2~4 min出现次数最多。雷暴大风以一般雷暴大风为主,强雷暴大风仅占5%,空间上呈现山地、高原多的特点,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占全年的86.6%,一日之中主要出现在午后(15:00-21:00),占全天的83.7%。
谭丹黄玉霞沙宏娥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
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8
2017年
利用甘肃省1974—2013年80个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1974—2013年甘肃冰雹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总的分布特征是高原和高山多,河谷、盆地、沙漠戈壁少,多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05~9 d之间,有三个高发中心,主要位于高原和高山地区,说明海拔高度对甘肃冰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降雹最早始于3月,最晚结束于11月,主要发生在5—8月。近40年年冰雹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一80年代是冰雹的高发期,进入21世纪以后迅速减少,全省而言每10年减少0.5 d。5—8月冰雹日数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各月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除河西地区外,甘肃其他四个区的年冰雹日数均发生了显著减少突变。对5月甘肃降雹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对比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降雹偏多年首先表现出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异常偏高,能够达到常年的两倍以上,其次发现环境温、湿层结在偏多年份朝着冰雹在积雨云中形成、增长及其落地前融化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有利条件方向发展,例如500 hPa有一明显的温度槽且较常年偏低2℃左右,低层水汽增多、中层减少,形成了"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配置,有适宜生长和降落的0℃层(3900~4500 m)和-20℃高度(6400~7000 m)。此外,200 hPa涡旋特征的出现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冰雹的增长。
黄玉霞王宝鉴王研峰黄武斌孔祥伟谭丹李文莉
关键词: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